观于诺花鸟作品有感
2020-03-25 13:07:20 来源:
没骨肌理,花间逸趣——读于诺笔下的花鸟(邵妙苗 王雨萌)
在尝试了写意山水、人物等题材之后,于诺最终锁定了工笔花鸟。可以说,正是在工笔花鸟中于诺看到了通往艺术的门径,也找到了本然的自我。
工笔没骨花鸟在中国绘画史上历史悠久,就是把骨隐没在皮肉之内,在画面中不勾勒物象轮廓,直接以墨和色彩描绘或者点染物象。于诺在创作花鸟画时,擅长运用没骨画的技巧,画面干净空灵又色彩饱满,同时还富有韵律感。她将自己对宋元宫体画和没骨画的吸收,融入到真实的生命感悟中,总让人想透过薄薄的宣纸触摸到花鸟的灵魂。
在于诺的作品中,一套以《秋趣》命名的扇面作品令人瞩目。这一系列的折枝花鸟画作品,多以没骨的形式画成,在有限的空间中,显现出艺术家对自然与生命的感悟。她以工笔手法为基底,打破了传统中国画工笔与写意的界线,在勾描晕染与水墨意趣之间找到了平衡。
于诺经常尝试创作大幅面的没骨花鸟画,这正是她师古出新的结果。《浮云清梦》就是这样一幅满构图的没骨花鸟作品,同时运用不易褪色的天然矿物颜料在麻纸上绘制,使整个画面色彩的饱和度都提高了,大幅面作品在不同的灯光角度下,呈现出一种色彩的细微变化。画面中垂下的曼陀罗就像跳动的音符,节奏分明又诗意盎然。画面下方的几只白鹭鸶亦真亦幻,仿佛是花朵的清梦。鹭鸶和身后的花朵之间虚实结合,梦幻而浪漫。
同样用了天然矿物颜料的《梨花春雨》,则是另一幅生机盎然的作品。除了矿物颜料自身的天然美感之外,她还借鉴日本樱花的色彩运用,在这幅大尺寸的作品中,满树梨花形成了一个十分具有视觉冲击力的浪漫意象。片片飘落的梨花和花朵旁零星伸展的嫩绿枝丫共同交代了时令,喜鹊在树冠下飞过,翅膀的振动使梨花飘落,给静态的画面传达了一种动态的美感。如此高大的梨树由远及近,梨花由模糊变清晰,形成了微妙的纵深感。
在于诺看来,创新并不是抛弃传统,而是将传统绘画的诗意用自我对艺术的思考来重新整合,且万变不离其宗。她的艺术作品,正是基于此而分染出的墨色肌理,营造出了生动清纯的花鸟气韵。
于诺不仅注重把握传统文脉,而且结合自身的创作实践,创造出自己幽逸清醇、意味隽永的文人情怀作品。她在中央美术学院的毕业画作《沐浴圣光》便是这样。
在这幅超大尺寸没骨画中,植物的茎叶和蓓蕾全部穿着金色的外衣,仿佛沐浴在圣光之下。色彩上脱离写实,也使得从上到下的金色随着光影呈现着明暗的变化,画面层次感十足,洋溢着一种朦胧、神圣的光辉。硕大的花朵和含苞待放的花蕾虽形态各异、大小不一,却用焦点透视的方法使花蕊都隐约朝向画外的空间,使得画面的立体感跃然纸上,并且留给观者无尽的遐想。自古以来,工笔画和写意画的随性挥洒不一样,它在技术上需要画家具备耐心、毅力,而向工笔画最高境界迈进甚至更需要甘于寂寞的殉道精神。于诺正是在技法娴熟的基础之上将自己的精神张力诉诸笔墨之中,达到物我合一的和谐统一。
在百花齐放的当代艺术语境中,于诺在师古学古的过程中也更加注重个人理想的传达以及时代现实的思考。在内蒙古地区广袤的鄂尔多斯高原,生活着一种极为珍稀的鸟类——遗鸥。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和保护这种濒临灭绝的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于诺将遗鸥画进了自己作品中,这就是《又是一度春风至》。于诺用半工笔半写意的笔触,精妙地勾勒出芦苇叶子的动态美。近看是写意,满纸淋漓的水墨和浓淡干湿的线条,尽显中国画的神韵;远观是工笔,匠心独运的墨色和细腻柔和的线描,构筑起层层叠叠、由近及远的枝叶。在画家笔下,工笔和写意恰到好处地融合一体,古朴清雅的画面,将西方绘画的光影贯通其中,极大地丰富了作品的层次感、立体感和空间感,让人耳目一新。这也是于诺尝试兼工带写绘画风格的过渡,既突破了传统没骨画的技法,又融入了写意的潇洒,是她独特风格的审美写照。
作品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