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初《临苏轼帖》首次面世
2020-01-17 11:29:19 来源:
沈初 临苏轼帖
水墨纸本 册页
16×58cm×8
华艺国际25周年·2019秋拍拍品
著录:
《秘殿珠林石渠宝笈合编》第11册《石渠宝笈三编(四)》P2939-2941,上海书店,1988年。
沈初作为乾隆、嘉庆两朝重臣,曾任六部中的礼部侍郎、兵部尚书、吏部和户部尚书,并以学识渊博、藏书巨富和尤擅书法而著称。他曾主乡试、任学政,先后历充四库全书馆、实录馆、三通馆副总裁,续编《石渠宝笈》《秘殿珠林》,校勘太学《石经》。逝世后赐谥号文恪,祀于贤良祠。
沈初“书隐楼”
后其住墅“书隐楼”与宁波“天一阁”、南浔“嘉业堂”被世人并称“明清江南三大藏书楼”。如此克己奉公、才华横溢之人,此次奉旨临写苏轼法帖,除却其书法备受肯定外,亦有其为人处事深得帝心之故。
《石渠宝笈》除分属三编,还分书画卷、轴、册九类;每类又分为上下两等,真而精的为上等。作为“石渠著录”的上等之品,《临苏轼帖》在《石渠宝笈?三编》中记载为《沈初、周兴岱书,董诰、关槐画》四册中的第一册,且“本幅纸本。摺装四册。每册八幅,皆纵五寸,横一尺八寸一分。”详细说明册页为纸本经折装,封面为油桐木封,上有题签。页首为蓝底洒金笺,余者皆为上等宣。
“嘉庆御览之宝”印
“嘉庆鉴赏”印
“石渠宝笈”印
“宝笈三编”印
“三希堂精鉴玺”印
“宜子孙”印
内钤七方嘉庆帝常用鉴藏印,亦出现“石渠宝笈”、“宝笈三编”的印迹,表明其确为“三编”著录,另有沈初臣属印鉴,以示供上。册页展阅连贯,收藏方便,纸张厚实光润,印泥色沉质稳,足见整本册页用料讲究,规格严谨,为典型的清内府册页装帧模式。如此品相,在面世“宝笈”珍品中亦属翘楚。
“嘉庆御览之宝”印
嘉庆帝鉴藏印“执两用中”
而多枚嘉庆帝鉴藏印鉴的出现,亦表明此册曾为帝王案头把玩之作。如此御览加持,《临苏轼帖》于雍容端方外更添磅礴贵气,录入《石渠宝笈》实属实至名归。
[左右滑动查看全图]▼
沈初《临苏轼帖》之《新岁展庆帖》
苏轼《新岁展庆、人来得书帖》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在沈初《临苏轼帖》中,《新岁展庆帖》原迹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京酒帖》《啜茶帖》《宝月帖》和《获见帖》原迹则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又答王庠书》《与鲜于子骏书》《书吴道子画后》等虽仅存于苏轼文集当中,但文辞犀利,言之有道,让人读之便能遥想墨迹之神采。
沈初《临苏轼帖》之《京酒帖》
苏轼《京酒帖》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而一册《临苏轼帖》集苏轼九帖法书,足可见清内府收藏之盛。且此册页不但是还原苏轼佚散法帖的重要依据,还是乾嘉两朝崇尚“帖学”的重要佐证,更为后人全方位、多角度研究清代书法史提供了重要参考。
沈初《临苏轼帖》之《啜茶帖》
苏轼《啜茶帖》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所谓的“帖学”,是指宋元以来形成的崇尚王羲之、王献之及属于二王系统的唐、宋诸大家书风的书法史观、审美理论和以晋、唐以来名家墨迹、法帖为取法对象的创作风气。
沈初《临苏轼帖》之《宝月帖》
苏轼《宝月帖》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乾嘉两朝是清代帖学书法的鼎盛时期,涌现出诸多书法名家。在这些书家的推动下,此时的书法隶属“优美”一格,追求飘逸之美、潇洒之美和妍媚之美。众多官僚文人、词臣书家亦不脱时尚,徘徊于帖学的范围之内,形成各具特色的书法风貌。
沈初《临苏轼帖》之《获见帖》
苏轼《获见帖》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沈初便是文人书家中的一员。他的书法得力于赵孟頫,以圆腴丰润的行笔代替董其昌字的秀弱纤疏,是乾隆时期书法步入“乌、方、光”馆阁体的前兆,却又因其圆劲中还带有董书放逸的节奏感,被视为赵、董书风的融合。而赵、董对苏轼书法亦有颇深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