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写得好 或许被别人记住一辈子哦
2019-09-03 11:04:23 来源:

网友们评价这是一部
从演员阵容到制作都非常良心的电视剧。
虽然剧情是介绍中医的,
许多人却把它当成了书法软广。
比如老中医在传授医道时提到,
学医排在第一位的是:写一手好字,
以及片头上气场十足的“老中医”三个字。
对书法史稍有了解的朋友就能看出,
这字是黄庭坚的长枪大戟的开张体势,
这种气派跟《老中医》剧情里,
誓死保卫中华瑰宝的精神如出一辙。
但这字具体是哪位书法家写的,
目前还没有人扒出来。
不过,
今天我们为大家扒了其他热播剧片头。
讲述清末陕西女首富周莹传奇一生的电视剧
——《那年花开月正圆》,
大家肯定还有印象。
片头是著名作家贾平凹题写的。

有人评价这七个字:
“用笔不讲究,但格调很高,
还能在字里行间看出禅意,
不失为一种独特的风格。”
还有网友爆出贾平凹对润格“明码标价”
“十七年元月始,书法:四尺十万,
四尺斗方或三尺七万,牌匾一字四万。”
贾老师的书法有没有禅意我不敢肯定,
我可以肯定的是,在众多片头里这很特别,
剧组应该也没有赔钱。
另一部看得人们热血澎湃的
“中国顶级政治剧”——《人民的名义》
片头背后也大有乾坤。

楷书书体中正朴厚,一笔一画,郑重其事,
与反腐题材剧情相吻合,
试想,如果变成行书或者草书,
都会显得不够庄重,
也达不到正气凛然的效果。
颜真卿是一名出色的政治家,
安史之乱时,他的兄弟和侄子挺身而出,
却惨遭杀害,
颜真卿在极度悲愤的情况下
写了千古名篇《祭侄文稿》。

他的耿直与忠诚
形成了雄浑、宽厚、中正的颜体书风。
自此,颜体也成为正义的化身。
另一个收视爆红的抗日剧《亮剑》,
生动刻画了中国军人的
优良传统和坚忍不拔的信念。

这部剧的题字也是气势磅礴,凝重雄浑,
隐隐透出一股浩然正气。
导演在众多作品中,
一眼挑中了这幅苍劲挺拔的字。
“亮剑”的主人是军人出身的崔根峰将军,
他写出了军人的气质与情怀,
写出了他舒朗豁达的人生观,
也写出了导演心中的“亮剑”,
以及剧本要求的植根传统
而又冲出重围的创新精神。

崔将军在繁忙的军事工作之余
坚持研习王羲之《兰亭序》、
颜真卿《千字文》、岳飞《出师表》等作品,
从临帖开始,渐入佳境,自成风格。
世人评价他的书法
“以军人的阳刚为主调,
给人以大江东去、一泻千里的汪洋之感,
亦不乏杨柳岸晓风残月的艺术温情与浪漫”。
和前面被人熟知的书法名家不一样,
接下来要介绍的这位片头题字者,
他的作品就有多出名,
大家就对他有多陌生。




以上剧照来源于网络
《美人鱼》、《赌神》、《叶问》……
几乎所有你能想到的港片,
片头题字都出自同一个人——冯兆华。
1989年,他在广东街头的摊位上写字,
苍劲有力的笔锋被洪金宝看中,
洪金宝邀他为自己的武打电影写片名,
慢慢地,给电影写片名成为他的副业。
他还会在书法中加入自己对剧本的理解,
比如《倩女幽魂》要写出幽幽怨怨的感觉。

《叶问》要写出咏春拳里的劲道、利落,
《叶问前传》里叶问还未成名,
他就决定写得干瘦、内敛一些。
《志明与春娇》讲述爱情的剧本,
他就写得女性化一些,柔软一些。
这些风格迥异的片名,
不细看都不知道是同一个人写的。

除了片头,港片街道上形形色色的招牌,
也有一大部分出自他之手。

港片剧照中的招牌大多出自冯兆华之手
因为招牌写得足够多,
久而久之他还总结出了写店铺招牌的心得:
酒楼的字要敦厚宽容,
书院的要端庄稳重,
武馆社团主要看气势……
他这一写就是30年,
在当今电脑造字风行的时代,
他的手写体仍然是港产片的宠儿!
接下来这组片头题字如果你们都有印象,
那么发际线的事情大家也可以释怀了。
如今我们还用书法写片头,
是为了追求良心制作和突出个性。
但在上世纪,
电视剧后期技术没那么发达的时候,
字幕片头用手写是无奈之举。
现在看来这“粗制滥造”的后期
也成为一代人挥之不去的记忆。
首当其冲是87版电视剧《红楼梦》:

“红楼梦”三字由著名书法家沈尹默题写,
沈先生早年留学日本,
后任北京大学教授和校长,
民国初年,
书坛就有“南沈北于(右任)”之称。
当人民文学出版社主编
在为小说题写抬头伤神时,
想起了既是书法家又是红学爱好者的沈尹默。
他可是那个2000度近视几乎失明,
还能写蝇头小楷的书法神人啊!

沈尹默先生一生 “遍临历代碑帖”,
书法中飘逸出清雅自然的书卷气。
他最大成就在正书和行书,
临写《兰亭序》、《寒食诗》、
《蜀素帖》以及褚遂良书法等,
无论结构还是点画,形还是神,
简直无可挑剔,
以至于于右任甚至连沈先生的草稿
都要捡起来装裱珍藏。

但这也是他为人诟病的原因,
他们认为沈先生书法继承多于创造,
在风格上,又有一味甜俗之嫌。
我们到底该怎么评价?
借用陈独秀的一句诗来回答:
“书法由来见性真”,
只要是性情流露,率真而为,
就有它可读可观之处。
除了片头,
《红楼梦》里连字幕都是纯手写的。


写这些字幕的人叫李纯博,
当时他才20多岁,
他书法师从欧阳中石、刘炳森等名家,
细看他的“圆头捺”,
有几分欧阳中石的神韵在。
不光是《红楼梦》,
他也曾为上百部电视节目题写片头、字幕。
这其中有一部分是因为他是电视人。
最后作为压轴出现的,
就是电视剧《西游记》的片头。

这是中央电视台电视剧制作中心,
在1982年开拍的《西游记》时,
邀请陈叔亮先生应题写的。
在书法创作上,
陈叔亮反对“言必称二王”、
“笔笔有出处”的教条主义,
主张广泛地向历代名家的长处学习。
明确提出书法“四新一变”主张:
新的结构、新的笔意、新的气势、
新的面目、一生求变。

一方面,他虚心地拜古人为师,
坚持读碑、临池的日课。
另一方面,
他不断地在揣摩属于自己的、
新鲜的艺术风格和形式,
反对手法上的一成不变。
在众多字体中,陈先生尤其擅长草书,
著名书法家赵朴初这样评价他:
“多能不独张颠草,满纸云烟见性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