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端美术馆”来袭
2020-05-12 12:34:29 来源:
借此,CAFAM邀请艺术行业工作者、学者们共同参与进行写作,从各地美术馆对此次疫情的诸多回应出发,围绕美术馆职能、媒体传播、网络艺术等各方面展开话题,探讨因此次疫情而紧急到来,而美术馆也终将要面对的挑战。
消失的边界?:美术馆、网络与虚拟展览
随新冠肺炎的全球性蔓延一同到来的是真假新闻混杂的信息爆炸。迫于形势由线下转移至线上的诸多行业不得不以最快的速度适应这种变化,投入热闹的网络资源争夺战中。大部分美术馆、博物馆受疫情影响也不得不宣布关闭展厅,转而探索新的发展模式。如果说信息过载带来了普遍无知,那么当作为智识生产中心的美术馆加入这股例外时刻的信息洪流,将对美术馆自身体制及外部公众带来怎样的影响?
2020年3月12日,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受疫情影响宣布闭馆。图片来源:The New York Times
一个国际化的展览
即使对于一个国际化的实体美术馆,其观众也大部分是在地的。美术馆总是或多或少地通过作品委托、展览策划或者公共教育寻求与本地社群的联接。鲍里斯·格罗伊斯在《后网络时代的策展》中所提到的公众愤怒也正来源于此:“当代艺术展览的观众通常是当地人,而展览却常常是国际化的……正是它(当代艺术展览)宽广而普遍的国际性视角引起了当地群众的不满。” [1]实体美术馆对于本地观众提出的需求似乎总是难以满足,因为它们与美术馆作为国际交流机构的目标相悖。
雷安德罗?埃利希的作品《连根拔起》在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展览现场,2019年。作品中的房屋被塑造为北京胡同中常见的建筑样式
那么,当美术馆的观众变为隐身在屏幕后的未知个体,情况是否会有所好转?在线上展览中,美术馆既定给出的语境可能会消失在如出一辙的形式产出里,线上展览的观众不再是地方化的,地方化的观众也不再对网络中的对象抱有地方化的期待。网络展览似乎完美地消弭了地方主义与全球主义的冲突,但一个线上展览一定是国际化的吗?
Jo?o Enxuto & Erica Love,《艺术计划2023》,多媒体行为表演,影像静帧。图片来源:theoriginalcopy.net
在艺术家Jo?o Enxuto与Erica Love创作于2013年的多媒体项目《艺术计划2023》(Art Project 2023)中,艺术家构想了这样一幅未来场景:2023年,大都会博物馆由于财务危机,向谷歌出售了属于前惠特尼美术馆的建筑,一幢由马歇尔·布鲁尔(Marcel Breuer)设计的大楼。出于最经济的维护需要,谷歌将这座原始建筑夷为平地,取而代之的是一幢以3D打印技术高度还原的复制品。谷歌将这幢大楼作为“谷歌艺术计划”的物理交互界面,通过算法及谷歌眼镜还原的高清复制图像为前来参观的游客呈现高满意度的私人定制展览。该项目被外界称赞为“一个打破边界,能够为人们展示世界上最伟大的艺术作品的民主化平台”。
“谷歌艺术计划”(Google Art Project)是谷歌于2011年推出的网络艺术项目。该项目中,谷歌与世界各地博物馆合作,利用谷歌街景技术拍摄博物馆内景,并以超高像素复原历史名画,供用户观看。该项目现已更名为“谷歌艺术与文化”(Google Arts & Culture)
这项令人称赞的世界性、民主化平台目前已实现与来自70多个国家、超过1200家博物馆的合作。但与任何通过数据与算法投其所好的网络平台无异,在“艺术计划”的展厅中,观众只看到他们希望看到的作品。在《艺术计划2023》的影像中,该功能被冷漠的男声画外音称作“出人意料的灵活性”,参观者不必担心与同行者就展览内容发生争执,因为系统将向他们投放因人而异的不同艺术作品。换句话说,全球主义与地方主义之冲突通过一个看似包罗万象的展览变身为对个人喜好的偏袒。
在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2014年发布的App中,用户可以对自己感兴趣的展览进行标注,App将根据标注自动为用户推荐相关展览
网络从来都不是应对个人主义、地方主义一劳永逸的挡箭牌。被数据和算法骄纵的个人品味甚至可能同时培养出对持异见者低容忍度的恶意。席卷全球的疫情已使国家与国家、地区与地区之间的边界性越发明晰,这是否会加剧已隐现的反全球化浪潮?原本对全球化起推波助澜之势的互联网如今又承担着怎样的角色?
阿帕杜莱在《消散的现代性》一书中曾为我们展示了流动的文本与迁移的观众在政治化舞台中的相遇如何催生恐怖主义、并以全新的全球化方式来生产地方性。[2]那么,日益一触即发的网络论战是否暗示着互联网世界对前现代的回归?在此刻的特殊时局下应运而生的线上展览是否应该负有责任,去改变这样一个日益封闭的网络环境与现实社会?
1851年,伦敦水晶宫举办了世界上第一次国际工业博览会
通过对世博会与双年展的援引,格罗伊斯指出,展览应该是打破边界、制造不同之地。展览需要是世界性的,它通过对作品新的安置与位移,展示隐藏在表象之下的冲突与秩序。[3]同样,一个好的网络展览更应该在当下利用自身的优势去揭露隐藏在网络分布与呈现中的机制、去消除隔阂,以决断自主的态度和广阔的内容输出为公众的价值选择提供更多可能性。
丧失的空间与非艺术
如果说陈设在展厅内的传统艺术作品已经失去了它们的“灵光”,那么在虚拟展厅中它们则进一步失去了物质性肉身。而对于现当代艺术作品而言,当一件现成品、摄影或者影像脱离为其加冕的美术馆神圣空间来到线上,或许已经与日常品无异。
当人们在网络上欣赏一张经典绘画作品的高清数字图像时,花费的时间确实要比普通图片多得多。但是,人们会花费同样的时间,去看一件当代艺术作品的照片吗?
毛里齐奥·卡特兰(Maurizio Cattelan)的作品《喜剧演员》(Comedian)在2019年巴塞尔艺术展迈阿密海滩展会上引起热议。图为网友在社交平台Instagram的“mauriziocattelan”话题下分享自发创造的作品图像
现当代艺术与美术馆热潮的同时兴起已经证明,美术馆空间是该类艺术的正名之地。美术馆与外部世界之关系首先是空间上的。一件新的艺术作品的诞生“仅仅是由于博物馆内的收藏和博物馆外的日常事务之间边界的挪动。这种挪动首先是物理意义上的。”[4]美术馆的物理空间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思考平凡或者不平凡之物的场地,当这些作为物的艺术品在屏幕中以平面的形式出现,当美术馆物理性的空间也消化在虚拟的展厅里,美术馆与艺术一同通过网络进入了美术馆外的日常无限空间,艺术作品通过无差别的技术手段重新加入世俗生活,混杂在流动时间与静止的边界。此时的“线上展览”更像是一则资讯,一份档案,一封没有展览依托的展评,或者就其初衷而言,“一个空间的假象”[5]。
利用全景摄影技术对实体展览进行完整记录与复原的线上展览能够为研究者提供十分重要的档案资料
由实体展览向线上虚拟展厅转化,不仅打破了艺术品之为艺术的界限,也打破了艺术品与美术馆之间互为成就的关系。在网络展览中,不仅美术馆的制度变得不再为艺术品需要,艺术品的特征也变得不再为美术馆需要了。
以影像作品为例,有观点认为,电影被引入美术馆是出于美术馆自身的结构性渴望:美术馆通过“‘征用’运动-影像独有的‘弥散’特征,以及观者于其中破碎、片段化的主体感知,以弥补美术馆在与其他当代媒介的竞争中,总是处于“展示”的匮乏与不足”。[6]、[7] 然而在网络展览中,这种情况刚好相反。观众变得全知,他们通过进度条的随意拖动改变与掌握作品。美术馆的控制愿望在这里成为被控制。
“妙造天地·匠心大美——朱曜奎油画·漆画·国画耄耋艺术展”在
2020年9月19日,由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中央民族大学美术学院联合主办,北京盛世收藏承办的妙造天地·匠心大美——朱曜奎油画·漆画·国画耄
2020-09-20 21:20
协和医学院举行2020年新生开学典礼
我决心竭尽全力,除人类之病痛,助健康之完美,维护医术的圣洁和荣誉,救死扶伤,不辞艰辛,执着追求,为祖国医药卫生事业的发展和人类身心
2020-09-11 21:41
《叶隐闻声——齐白石十八开花卉工笔草虫册》最终以1.15亿元成交
2015年12月6日晚,北京保利十周年秋拍——中国近现代书画夜场在北京四季酒店举槌,《叶隐闻声——齐白石十八开花卉工笔草虫册》最终以1 15
2020-09-11 21:27
李祥携藏品走进服贸会,办了五个不同专题的展览与体验活动
9月4日至9日,以全球服务,互惠共享为主题的2020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以下简称服贸会)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及周边场馆举办。李祥携藏品走进服
2020-09-11 21:25
重影的芬芳,才是绘画自身最为渴求的梦幻之境。
绘画是相遇之美,绘画是美的相遇,绘画是美与美的奇妙对应。对于女画家栗子,绘画是美的双重化,是重影的美,是双面绘画的美,在对应中的美
2020-09-11 21:21
著名中国画家、中央文史研究馆书画院院部委员朱理存于2020年9月8
朱理存,江苏宜兴人,1940年出生。1959年中央美术学院附中毕业,保送中央美院国画系学习。1964年中央美院毕业,到四川省美协从事美术创作。擅
2020-09-11 2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