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家的时间、空间与身体
2020-08-03 14:05:49 来源:
新浪讯,2020年8月1日,“工作方法:艺术家的时间、空间与身体”在中关村壹号壹美美术馆开幕。此次展览由盛葳担任策展人,邀请隋建国、谭平、张羽、朱金石参展,以独特的视角聚焦4位当代艺术大家的代表性作品及其背后的“工作方法”,借此对中国当代艺术中的一个独特现象进行理论建构。
展览海报
前言
艺术家如何工作?对于绝大多数观众而言,这可能极为陌生,也毫无意义。人们关注的是美术馆墙壁上和展台上,那些被打上聚光灯的“艺术”。至于作品怎样被创造、过程如何,并不重要——它们只是服务于最终那个“结果”的“手段”。公元1世纪,罗马博物学家普林尼在其名著《自然史》中讲述了一个艺术起源的故事:一位柯林斯姑娘的爱人即将渡海远行,为了永远留住他的形象,姑娘在墙壁上描摹下油灯照映爱人的影子——绘画从此诞生;随后,姑娘的父亲用泥土塑造了小伙子的面部,并镶嵌在墙上描绘好的轮廓中——雕塑从此诞生。
这个故事说明了艺术最初的目标和方法,艺术家用恰当的手段保证了对象的精确再现,但最终唯一重要的仍是那个形象及其“意义”——永恒爱情的象征——而不是艺术家的具体工作。然而,在我们正展出的这个展览中,观众可以看到由单一灰色覆盖的“绘画”,1000余块随手捏成的“泥塑”,堆积6米多高的空白画框,铺满桌面厚厚的颜料,以及带有密集指纹的宣纸……其中既没有什么有趣的故事,也没有任何动人的情感或者审美的形式,但它们都是中国当代最重要、最具影响力的艺术家的代表性作品。这并非戏谑,相反,它们很严肃。那么,为什么?
理解这些“艺术”的关键不是作为结果的、视觉化的“作品”本身,而是作为过程的、看不见的艺术家的“工作方法”。在这个展览的每一件作品的背后,都有着极为具体而特殊的“理由”,以及服务于这些理由的“工作方法”。在这里,作为一个现代人的艺术家的时间、空间和身体变得尤为重要,正是它们生产出“当代”的“经验”。尽管我们看不见它,但看不见的不等于不存在。现场这些“莫名其妙”的作品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通道”,让我们能够介入其中,了解和感受那些既普遍又独特的“经验”。它们是时代和社会的产物,既不高雅,也不疯狂,都极为日常,就像茫茫人海中我们每一个人一样。
策展人:盛葳
2020年7月
策展人盛葳现场演讲
策展人盛葳:
策展人盛葳为大家带来了一场精彩的“微演讲”,系统的梳理了艺术工作方法的历史和理论,并以4位参展艺术家的作品为例进行阐释。盛葳说到:通常在参观展览的时候,观众无法看到作品的创作过程,只能看到最终的作品。作品固然重要,但与此相关的创作过程也非常值得研究。而此次展览,就是以四位艺术家各自的艺术探索和工作方法为例,讨论“工作方法”。
艺术家工作方法的展现与经典艺术作品和当代艺术作品的展现都有所不同:谭平老师单一灰色覆盖的“绘画”,在此灰色的绘画对面,则有一件影像作品,完整的记录了“灰画”的创作过程。通过视频,我们可以看到在沉闷的灰色下面,有着丰富的多层画面;隋建国老师的1994块随手捏成的“泥塑”,这些形象各异的泥团留下了无数个艺术家本人的“此时此刻”,身体的印迹、力道的大小、运动的轨迹,一切都自然而然,见证和记录了隋建国在具体时空条件下的一切;朱金石老师排列7米多长的空白画框,铺满厚厚颜料的绘画。朱金石老师的“厚绘画”处在视觉与触觉的交叉地带,具有强烈的艺术史、艺术理论和艺术现实针对性,每一件作品都有着属于自己的、极为具体的时间、空间乃至情感;张羽老师带来的“指印”是充满密集指纹的宣纸,张羽老师用清水在宣纸上按压,“笔墨”从他的画面中完全隐退,留下的唯有宣纸和指印。最近,张羽甚至放弃了“纸”,用清水在地上指印,时间流逝,一切都不复存在,留下的唯有看不见的身体的经历和体验。
以上就是此次展览最重要的三个要素:时间、空间和身体。时间对应着艺术家的创作过程,空间体现创作轨迹,而身体则力行着创作产生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