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济远的艺术
2020-04-26 00:38:17 来源:
在中国的现代美术史上,王济远的名字其实非常响亮,他被视作中国早期洋画运动的中坚力量,以及中国早期现代绘画的践行者。上海作为中国洋画运动最早的传习地,培养了一批中国早期现代艺术的优秀名家,其中就有王济远。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他就与同仁盟友在频繁地从事各种艺术活动,为现代艺术而呐喊,声誉斐然。华艺国际拍卖当代艺术部特别策划专场“无问西东:王济远的艺术”,呈现中国早期现代绘画先驱王济远十二件中西合韵的绘画精品,种类涵盖油画、水彩、素描、水墨及书法,创作时间跨越四十到六十年代,全面展现其移居美国后丰富的创作面貌。
1932年决澜社第一回展览合影
王济远(后排左五)
张大千与王济远
在上世纪二十至三十年代的上海,王济远声名鹊起,曾先后担任上海美专西画科主任、教务长、副校长、代理校长等职,长达十二年之久。他曾作为最重要的助手和参与者,在经营发展上海美术专科学校的关键阶段辅佐刘海粟,于1919年加入由刘海粟在上海创办的著名西画团体“天马会”,后在1932年加入了“决澜社”,并曾与刘海粟、倪贻德、傅雷、庞薰琹等发起成立西画团体“摩社”,也是中国前卫美术运动之一分子。作为潘玉良的恩师,常玉的友朋,张大千信赖的挚友,王济远堪称美术界的社交名流,人情练达,和德国大使陶德曼、日本外交官须磨弥吉郎交往频密。1941年,王济远选择躲避战火,远赴美国,移居纽约。逐渐淡出公众视野,近年来,因为王济远作品在海外的回流,以及学术界对于中国早期绘画现代化运动的关注,王济远又重新回归美术界的视野。
王济远《猫》
纸本水彩
约1960-1970年代
27×37cm
印章:王济远
华艺国际25周年·2019秋拍拍品
在六十余载的创作生涯中,王济远并不固定于某一画种,而是在水墨画、水彩和油画等多种媒介之间呈现日常滑动,形成中西融合的新风貌。早年,王济远长期担任上海美专西画部主任,身处“塞尚热”这股时尚风潮的风眼处,以富有后期印象派风格的油画及水彩作品闻名,不拘泥于造型的精准,描绘对象简化为明朗粗豪的笔触及色块,光暗面之间平滑过渡处理。1935年的一篇日文评论也注意到:“王氏尤其共鸣于马蒂斯、毕加索和特朗之类的作风,吸摄这些西洋画家的长处,同时执意在传统的南画的素养的基础之上开拓新境。”王济远的水彩作品也很有个人特点,喜以粗黑的边线勾勒形体,总体色调暖中带灰,着重体现拙朴的质感而非水彩的透明感和渗透性,在当时被称为“中国的石井柏亭”。此外,王济远也曾经编著中学水彩画教材,出版《济远水彩画集》等。
除了塞尚风格的风景绘画,线描人体也是王济远具有代表性的创作。王济远在二十到三十年代期间,曾经数度游欧,在巴黎办过画展。本场秋拍拍品中,常玉作《徐志摩肖像之二》及《坐姿裸女》便是王济远到访巴黎并和当地艺术家产生交流的一个岁月留证:一幅是常玉画的徐志摩像,托付王济远转交徐志摩;另一幅是常玉送给王济远的女人体;两幅作品皆有王济远的题签说明。在王济远创作的线描女人体中,我们看到了他和常玉的关系,不仅带有中国画线条的粗细变化,运笔轻松流畅又富有弹性,有意无意地强调大腿、弱化五官脸孔及手与足的表现,而相较常玉又更敏感晦涩。这种融合东西方精神的线描人体创作,是当时一众画家,包括藤田嗣治、常玉、庞薰琹及潘玉良等在巴黎得到启示后的一个共性。潘玉良是王济远在上海美专的学生,师徒之间的深厚情谊一直延续到生命的尽头。潘玉良旅法回国后,王济远为其策划“中国第一个女西画家画展”,震动中国画坛。
王济远《芍药》
布面油画
1954
30.5 × 40.5 cm
签名:C.Y。 济
华艺国际25周年·2019秋拍拍品
1947年,55岁的王济远在纽约创立“华笔书画学院”,向西人传授传统中国水墨画技法,从此时直到晚年,他挥笔大量折衷中西的作品。一部分是运用全然的传统中国画图式,但在笔法上更为自由率性;另一部分是水彩、油画,附加钤印或书法题记。我们姑且称这时期的作品为“华笔创作”。这在拍品《芍药》中最能体现,运用油彩作为媒介,但又以传统水墨的用色、构图及笔触,创作出这种极具东方韵味的油画作品。1971年,他与张大千联合在美国史密斯桑宁博物馆举办画展,成为海外现代中国绘画的代表。和“华笔创作”并行的还有一系列更能袒露王济远心迹的“画日记”,没有具体日期、详细文字、观众对象,用笔零落处让人想起了石涛,而寂寥心境和都市空间的漠然清冷又近似爱德华·霍普的氛围,“画日记”让人更能细味这位艺术家的境况(见《风景三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