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静公的长子鲍店古墓的发现
2019-11-19 12:59:11 来源:
晋国末代国君,
公元前349年,
韩赵魏三国瓜分了晋国公室仅有的土地,
废静公为庶民。
后在今天的长治屯留和长子交界处,
静公突然在睡梦中死亡。
600年煌煌晋国,
至静公完全灰飞烟灭。
静公名“俱酒”,
现在想来,
故国残破,
蜷缩一隅,
身边也就只有醉生梦死的浊酒一杯了吧!
长子鲍店战国墓地,位于山西省长子县最北的鲍店镇东北,1999年5月被发现。该墓中的随葬品规格很高,出土各类器物180余件,其中青铜礼器30多件,器型有鼎、鉴、壶、盘、豆、甫、鬲等;兵器有戈、剑、镞、矛;车马器有马衔、皮带扣。其它还有布币、包金锡贝、漆器等。其中鼎最多,达12件。其随葬物明显超出当时的标准: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大夫五鼎、士以下三鼎。
据专家分析,此墓可能为晋国最后一个国君晋静公之墓。即便不是晋静公,亦与他有着莫大关联。该墓发掘前后的故事,与静公所处的时期一样,充满跌宕和那个年代的印记。
图片来源:潞维文旅
历史上的鲍店,是一个在长治地区、乃至全国都比较有名气的地方。曾有“拉不完的吾元,填不满的鲍店”之称。古时鲍店是一个大的集市,是全国有名的药材集散地。
1999年5月,山西省考古研究所会同长治市博物馆、长子县文博所在长子县鲍店镇东街村东发掘了一处战国早期大型古墓葬——长子鲍店墓。
鲍店古墓的发现
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221年)的上党地区,初期仍为晋国据有。晋幽公十三年 (公元前425年)赵襄子无恤卒,由代成君之子赵浣(无恤侄孙)继为赵献侯;韩康子、魏桓子亦相继死,分别由韩武子、魏文侯继位。晋烈公十七年(公元前403年),赵、韩、魏三家联合迫使名存实亡的周天子威烈王将三家皆赐为诸侯;又过了27年,晋静公二年(公元前376年),魏武侯、韩哀侯、赵敬侯灭晋且三分其地,将晋静公降为庶人,至此晋国历史告终,史称“三家分晋”。
关于晋静公徙处屯留,《史记·赵世家》中有记载:赵成侯“十六年(公元前359年),与韩、魏分晋,封晋君以端氏”,“肃侯元年(公元前349年)夺晋君端氏,徙处屯留”。端氏在今沁水县东22.5公里西,屯留即今屯留县与长子交界之处(屯留县古城、西李高、东李高、长子县鲍店一带)。山西也因此至今被人称为“三晋”。1999年5月山西省考古研究所会同长治市博物馆、长子县文博所在长子县鲍店镇东街村东发掘了一处战国早期大型古墓葬(即长子鲍店墓)。
韩、赵、魏三家分晋(公元前376年),上党地区也被一分为三:北部的沁源、沁县、武乡、襄垣、黎城基本归赵,中部的屯留、长子、长治、高平基本归韩,南部的晋城、阳城、沁水、陵川等基本归魏。到了战国后期略早,韩都河南新郑,赵都河北邯郸,因而北部全部归赵,中南部全部归韩,上党为韩、赵两家所有。再到战国后期略晚,则上党几乎全部归韩。韩、赵于此皆曾置上党郡。韩更曾将上党设为其别都。
战国时期长治有晋静公(亦称桓公)徙处屯留的诸侯小国晋国(今屯留古城)。城邑有涅(今武乡故城),襄垣(今襄垣西故县),阏与(今沁县西南乌苏),长子(今长子县城)等。春秋结束,“战国七雄”争霸,秦、楚、齐、燕、赵、韩、魏七国相互侵吞,彼此混战,合纵连横,纷争四起。
1999年的初夏,天气也不是那么的热,雨水也比较正常。那时我刚刚从古建科调回考古科,生性散淡的我不喜欢被人管制,只喜欢自由自在的游逛。虽上了几年大学、又是专业对口,总是想着“腹中藏书一万卷,不肯低首在草莽”,终究还是一事无成。
领导姓侯,从平顺县委副书记调入博物馆,我们是好朋友。“秋红,长子鲍店墓又被盗了,县里让咱们配合一下看看情况,你要不去一下。”侯馆长笑嘻嘻地说道。于是5月16日早晨,我和单位的李永杰被他的司机送到了长子鲍店村里。同期到达的还有长子县里的老董(约莫五十多岁),这样我们就住在了鲍店镇的一个小旅馆里准备开始工作。
历史上的鲍店是一个在长治地区、乃至全国都比较有名气的地方。曾有“拉不完的吾元,填不满的鲍店”之称。古时的鲍店是一个大的集市,是全国有名的药材集散地。我国曾有四大药材会,其中之一就是鲍店古镇药材会。
鲍店地处长子、屯留两县交界,是古代古道之一,向北可达山西北部,向南可至河南等地。源于明代的历时上百天的本地药材会,每年从农历九月十三起至腊月二十三日止,尤其在川、广、闽、贵等省享有盛名。最多的一年会有西藏、青海、广东、云南等十三个省的药材客商前来赶会做买卖。他们贩来了藏红花、骡马牛羊、“广南壮物”、“淮货”等各省名货,换走了上党产的名贵中药材和土特产。鲍店这大型的药材集散地,每年可使官府收税达万两白银。
药材市场的繁荣,也带来了粮食交易的兴盛。鲍店粮市始于秦汉,首先由于它西、北面紧靠盛产粮食的农业区,又地处交通要道,所以本身就使得粮食购销两旺。而药材会的兴起,吸引了全国各地的商客,无形中给粮市引来了更多的顾客,使粮市出现了“填不满”的兴旺景象,年收购粮食4万余石。
《史记·晋世家》:“静公二年,魏武侯、韩哀侯、赵敬侯灭晋后而三分其地。静公迁为家人,晋绝不祀。”[索引]按:又赵家烈侯十六年(公元前368年)与韩分晋,封晋君端氏,其后十年(公元前358年),肃侯迁晋君于屯留,不同也。《史记·赵世家》中有记载:赵成侯“十六年(公元前359年),与韩、魏分晋,封晋君以端氏”,“肃侯元年(公元前349年)夺晋君端氏,徙处屯留”。山西也因此至今被人称为“三晋”。
晋侯虽国灭,家族被迁在此地,但架子还大,墓葬里的随葬品规格还是很高。因此早就引起当地的和外地的盗墓者觊觎。
据当地百姓讲,当地的小旅馆内经常住着外来人员,是否是盗墓者不得而知,但与屯留交界的地方的耕地内几乎全被盗探一遍,探空密布却是事实。
就在我们去的前几天,还发生了一起严重的事件,事实真相虽没有当时社会上流传的那么邪乎,但确有其事:“一天晚上,鲍店派出所的司机和联防队员巡逻至鲍店村的东面,也就是屯留交界的路上,看见地里有人打探坑,就打开警报,想吓走。不料想,一声闷响把几个联防队员吓了一跳,盗墓的竟然开了枪,虽然是自制的猎枪(当地人叫土枪),但看来盗墓者们还是胆大得很。几个联防队员马上回到所里,所长带上枪赶到现场,发现此处停了一辆丰田霸道。而派出所开的是一辆吉普,最终,还是霸道厉害,盗墓者们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