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隋建国漫谈“云中花园”
2019-11-05 10:55:47 来源:
极度的放大 让触觉变成视觉
新浪收藏:很多人在谈及第一次看到《云中花园》系列作品的第一直觉是很神秘的,从而想他是怎么出现的,造型是如何发生的,他不并像往常的一个静物或人像,那这个问题的答案,可能要您来给我们揭晓了。
隋建国:这个说来有意思,为了告别过去的现代主义、观念艺术和早期现实主义的传统,起初我做了一些尝试。闭着眼睛“瞎捏”也是为了寻找一个办法,就是尽可能地减少知识、训练,包括个人意识的对制作雕塑的干扰。但到后来,你不能总闭着眼睛工作,做了好多试验,寻找各种方法。最后,让身体去工作,信任自己的身体,用手一握、打开手,作品就完成了,而剩下的让技术系统来帮我完成作品。
新浪收藏:把自己放在新的体系里,是否已经脱离了传统雕塑的身份?
隋建国:身份上,我还是个雕塑家,但的确不是传统雕塑家了。我把三维的事儿都当作雕塑来看,我把雕塑概念扩大,只要可以动手做的都看作雕塑。过去做人像、物体是雕塑,现在做影像媒介都可以是雕塑。有时候二维加投影,也算。
隋建国长期以来通过雕塑实践来对雕塑的观念和形态进行思考和拓展,也同时运用录象、装置、行为等其他的媒介对社会生活形态的变迁和塑造社会生活形态的力量和机制进行反思和讨论。私人的手迹在被放大后,他发现,即使进入了完全非个人化、由他人掌控和执行的、理性的生产、传播和流通的流程,结果也只是放大和强化这种个体性的需求和存在。2008年从《盲人肖像》开始,他告别了现代意义雕塑和观念艺术的传统。
新浪收藏:看了您的作品,有人的观点是“生产力的变迁,美学的变迁。”您如何看待?
隋建国:观念艺术以来,原则上,没有美学的变迁,只是你变到什么地方而已。我现在要做的也不是想创新,而是在想,做什么是对我有意义的。《盲人肖像》最早的出现,是观念艺术的一个想法,没有什么宏大目标,乱捏一团。当时正好有一个机会做展,要充满展览空间,放大的标准是10米,叫《公共化的私人痕迹》。“公共化”就要放大到每一个人能看见,“私人”就是要微小到完全私人化的东西。瞎捏本身是毫无道理,没有价值的,我就是要做一件不讲理的事。当然捏来捏去还是一团泥,不过后来偶然发现里面那么多意想不到的精彩。当时周围很多的艺术家都说好,都不知道为什么好。但如果按照观念艺术来讲,到这里就结束了。可是我在想,为什么好?
新浪收藏:那么哪个时刻感觉到是合理的?
隋建国:每次捏完,我会拿放大镜看,哪里有意思?我之前做了很多向内向外的尝试,包括在展览现场也有试验。在家吃饭的时候捏,看着电视捏,越捏越小,直到捏到手心里的时候,完全是肌肉的动作。它就像我的呼吸、我的胃、我的心跳,没有人能控制自己的心跳,一直到这个时候,我觉得这个(作品)成了。泥是自然的一个物质,身体也是一个自然的一个物质,这就实现了两个纯粹性。如果没有3D放大技术,这些精彩将不会呈现出来。极度的放大,让触觉变成了视觉。我从来没有想过会越捏越小,无意识之中,身体给予泥,泥赋予身体,让我发现越小越完整。
2019年1月,《3D的面孔》的首次亮相再一次彰显出隋建国对于三维物的理想,借助3D技术完整展示“泥”的形象、印在泥塑上的手的纹路充分强调出人的参与,隋建国的表达方法发生了巨变,但探讨的问题却是简单而纯粹的。他常怀疑,自己做的是什么?接下来还会有什么样的可能性?当1400多件手稿伫立在眼前时,他才感觉到自己在这10年当中做了什么,并且确信这些都是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