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中国酉阳乡村艺术季隆重开幕
2019-10-28 10:38:44 来源:
用艺术之美唤醒沉睡乡村;用艺术之力助推乡村振兴;用艺术之方式重建乡村文化与秩序,本届“归去·来兮——2019中国酉阳乡村艺术季”在酉阳叠石花谷景区如期举行。本次艺术季有15位艺术家在酉阳叠石花谷的乡村大地上,共计展出17组艺术作品。
在开幕式现场,LED屏幕显示着一连串有趣电话对谈的互动问答。那是艺术家焦兴涛在叠石花谷用总长35米的木材,堆出了一个数字柴堆的作品。这件作品名为《13896152193》,也是艺术家的真实电话号码,艺术季开启之后,作者就用这个手机接听每一个愿意打进电话的人,和他们对话、互动,回答他们任何感兴趣的问题。
焦兴涛 《13896152193》 柴堆。
长度80cm、径宽10~25cm的带皮杂木。
约35米长,十一个数字柴堆(数字“1”为0.8×5×2.5米,余下数字柴堆皆为2.5×5×2.5米)
在酉阳乡村,劈柴是农户的必备之物,围火塘而坐,是当地最典型的乡居生活的场景。另一方面,手机通讯的出现,它在乡村运用之广,极大地改变了乡居生活在信息沟通和传播的局限。这件装置作品,用传统媒介,表达了最当代的现实,让质朴的乡居生活具有了当代气息。
从一开始,酉阳当地及艺术季的策划团队就决心打造一款不同于其他艺术介入乡建项目。因此,和焦兴涛的作品一致的是,艺术季的其余16件作品也均为艺术家为此次艺术季全新制作的作品,所有作品方案全部都是在现场考察的基础上,针对环境,针对地域特点来进行创作的。由于坚持在地化,突出地方资源,所以,这些作品就像是从当地生长出来的一样,而不是把艺术家的个人作品从工作室、从展厅简单地复制、搬运过来。
艺术季的策划团队规定整体项目必须实实在在的切合“在地性、话题性、艺术性”三大要素,艺术季以邀请和征集的形式邀约世界各地的艺术家、建筑师、设计师、民间能工巧匠、非遗传承人等跨界联合并深入现场,和当地居民一起参与艺术:以乡村生活环境为背景和载体,将生活、现场、公众、艺术、生态、功能有机结合;以艺术的方式重建乡村和乡村文化与秩序。实实在在让乡民富起来,也呈现乡民需要的艺术,从而使艺术与新农村建设一同生长出来。
此次中国酉阳乡村艺术季是重庆酉阳从2019年开始启动的一个为时三年的项目,它依据时间先后,在叠石花谷、菖蒲花田、红花村三个地方分别展开。酉阳乡村艺术季一方面它以推动酉阳文旅发展为契机,另一方面,它是在原有酉阳“桃花源”景区的基础上,通过乡村艺术,探索、发现、重建新时代的乡村美学。
寻找新乡村美学之路
艺术季的策划团队提出一种酉阳模式:常态化、制度化、综合性、在地性。
一、常态化。不搞一哄而起,一哄而散;连续三年、三个村庄、三季活动持久进行、长远规划。
二、制度化。根据项目诉求成立艺术季组委会,组委会为项目述求负责聘请展览学术委员会,展览学术委员会为项目质量负责筛选策展团队,策展团队为项目落地负责实现项目诉求,从而形成闭合的、制度化的组织机制。比如说,无论是策展团队邀请,还是公开征集的艺术家与作品,均以质量第一为原则,比例不做硬性规定,但所有的作品均需学术委员会讨论通过。
三、综合性。首先是创作者的多样,参与者不仅仅局限于雕塑家,还有建筑师、设计师、民间能工巧匠、非遗传承人等,容许不同类型、不同形式作品,呈现开放的特色;其次是参与形式的综合,既可个人创作,也可以采用工作坊的形式,以不同的小组、组合进行创作。
四、在地性。首先是艺术家角色的转换,需以三农服务为基本立场,成为乡村的建设者、农民的合作者,和农民一起做艺术,做农民需要的艺术;其次是艺术家需要挖掘深度酉阳的历史、文化、自然等资源,围绕酉阳的需要、地方的问题等进行针对性的创作;最后则是作品呈现上,尽量运用在地的材料,如石、木、竹、稻草、植物、花卉、水面、废弃的农用工具、物件等等进行创作,最大限度环保节能,突出地方乡村特色。
然而,在目前名目繁多的艺术乡建,艺术介入乡村的活动中,酉阳乡村艺术季如何通过自身的实践,寻找到一条具有文化传承,具有地域特色,具有当代创新的乡村美学之路?什么又是今天所需要的乡村美学呢?这正是乡村艺术的酉阳实践所要面对和解决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