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前的美女各不相同 现在的美女千篇一律
2019-10-12 10:53:44 来源:
不料遭到网友痛骂:“这根本就是你们对中国人长相的刻板印象,是歧视!”
有人站队说这是歧视,也有人觉得他们这是玻璃心:人家只不过是一张图而已,怎么就触碰了你的敏感神经呢?
其实,宝哥哥觉得,网友们这么生气也不是没有理由的。刚过去不久的DG辱华事件,大家肯定还有印象,在品牌宣传视频中,一位东方面孔的女模特吃披萨的情节,充满了对“筷子”的轻蔑与侮辱。
除了对外媒体宣传,各种影视作品里也全是对亚洲人的刻板印象:迪士尼动画片《花木兰》里,木兰的模样是外国人定义的:鸭蛋脸,丹凤眼,月牙眉,轮廓分明的嘴唇,平平的鼻子。
以及在美国人拍的抗日神剧里,为了塑造东方人的形象,演员赫本在出演小玉时,刻意把眼睛贴成了单眼皮。
他们一边强调“美是可以有多种可能性的”,一边用同一张脸来代表中国女性。末了,还要告诉我们:你的内心要更强大才行哦!
愤怒之余,我们试图去寻找这些刻板印象的源头,为什么那些压根没到过中国的美国人,提起中国人就只会想起眯眯眼塌鼻梁呢?直到宝哥哥看到了中国的仕女画……
“仕女画”是指表现女性形象的绘画作品,这个定义也不是一开始就有的。
“仕女”通“士女”,秦汉以前,士与女分指男和女,在唐代仕女画主要表现上层社会的贵族妇女,一直到宋代,“士女画”才成为女性人物画的固定称谓。
我国现存最早的仕女画作品,是战国晚期长沙楚墓出土的《人物龙凤帛画》。
画面的下方是一个侧身站立的妇女,细腰,身着绣有卷云纹的宽袖长袍,妇女双手合十,像是在作揖。
帛画以线条墨绘为主,简练概括,嘴唇处涂了点红色(虽然很难看出),人物恬静飘逸,动静相协调。但由于处于人物画的初级阶段,图像的比例不大协调,绘画技法也稍显质朴。
不过即使是侧面,我们还是可以隐约看到画中女性的眉眼是往上翘的,算是为后面的仕女画打了个样。
发展到魏晋南北朝时期,仕女画趋于成熟。名气最大的当属东晋顾恺之的《洛神赋图》,顾大师的创作灵感来源于曹植的文章《洛神赋》。
因为是根据文字描述画画,画家也没什么范例参考。所以顾恺之画卷里瘦骨清象,气度高古的仙女也不是特指的某一个人,只是他心目中的理想型,虚拟的!
画古代贤妇和神话传说中的仙女,也是这一时期仕女画的普遍特点。
盛唐,作为中国历史上国力强盛、经济发达、人民安居乐业的朝代,唐代仕女完全没有了以往的清瘦,日子好过了人也变得丰满许多。
这一时期,画家们也开始将视野从虚拟世界转向现实生活,以贵族妇女为作画对象,表面是反应她们的生活日常,更深层次地是表达画中女性对现实生活的感受。
比如《挥扇仕女图》、《簪花仕女图》里,因为生活单调枯燥显得有点幽怨的贵妇们。
到宋代 ,仕女画正式成为一门画科,人物造型较为严谨,人体比例也更加准确,画中人也更接近于现实生活中的女性形象。
样貌上,相比唐代的大胆豪放而言,宋代仕女画里的女人则比较含蓄内敛。她们身材娇小,脸型没有唐代那么丰肥,但还有点圆润,衣着保守,这也是宋代礼教深化、儒学复兴、理学兴盛等社会风气的反应。
明代,唐寅在吸取宋代仕女画神韵的基础上又有所创新,创造出属于明代的审美特点。仕女画中的男性视角更得加强,从圆脸慢慢变成瓜子脸。
到了清代,仕女的脸型彻底变成“V”字,受审美思潮的影响,身材也从挺拔健壮变成娇弱无力的病态。
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一直持续到现当代,虽然细节会有许多不同,但仕女的模样还能看出宋代仕女画的影子。
所以,了解了仕女画发展史你就会发现,历代的审美观不是一成不变的,有唐代的丰腴肥美,也有明清的纤弱轻柔,不变的是他们对细长凤眼和单眼皮的偏好。
那么问题又来了,为什么仕女画里都是小眼睛呢?
内敛、含蓄一直是中国传统艺术里被反复提及的字眼,这个审美倾向反映到仕女图上,即是画家们喜欢画小眼睛,看不出具体的情绪,就会给人一种距离感。
除此之外,仕女画也不像写实肖像画要忠于事实,只要依照约定成俗的审美观,就可以画出自己心目中的美人。
真正导致国人审美发生变化的,是二十世纪初上海月份牌的出现。
这种参用西画技法的仕女图广告画,也经历了细长凤眼、单眼皮到双眼皮、大眼睛的过渡,审美发展到现在,美人们开始迷恋欧式大双眼皮,高鼻梁。
说起现在欧式大双眼皮,高鼻梁的审美,可能又会有人忍不住吐槽“从前的美女有模有样,现在的美女一模一样”。
这话说得……好像你能分得清,画家改琦笔下的美女谁是谁似的
中国仕女画发展史里,也有国人审美变化的轨迹,几百年来从胖到瘦,从小眼到大眼,证明了我们容许不同形式美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