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比你想的聪明 帘子隔热冰块降温
2019-12-06 13:51:17 来源:
小暑不算热,大暑在伏天
俗话说,“小暑不算热,大暑在伏天”三伏天,出现在小暑之后,是一年中气温最高,而且潮湿、闷热的日子。在古人的理论中,三伏天的“伏”就是指“伏邪”,即所谓的“六邪”中的暑邪。
资料图:北京进入伏天,高温天气下,市民撑遮阳伞抵挡烈日暴晒。 中新网记者 李卿 摄
“三伏天”里之所以有个“伏”字,就是要提醒人们天气太热,宜伏不宜动,同时意味着,在阳气极高的时,也有阴冷的因素潜伏其中。“三伏天”按农历计算,大约处在阳历的7月中下旬至8月上旬间。
有趣的是,“入伏”的时间并不固定。简单地可以用“夏至三庚”的4字口诀来计算入伏的日期,即从夏至后第3个“庚”日算起,初伏为10天,中伏为10天或20天,末伏为10天。
为啥三伏天还会出现“加长版”?一般来说,当夏至与立秋之间出现4个庚日时中伏为10天,出现5个庚日则为20天。所以,庚日出现的早晚会影响中伏的长短。整个“三伏天”的日期也就会有相应的变化。
“冬病夏治”的三伏贴
一到三伏天,往往能看到各种关于“三伏贴”的消息,这又是啥?
一般说来,三伏贴是一种膏药。有一种说法是,要在夏天农历的头伏日期把它贴上,据说可以预防冬天发作的某些疾病。针对不同的疾病,一般要将四片膏药一起贴在不同位置,保持八小时就可以揭下来。
“三伏贴比较普遍,拿几味主要中药配制而成,贴在不同穴位,起到一个补阳气、通气血的作用。”民俗专家高巍解释。
他认为,这种“冬病夏治”有一定道理,夏天阳气足,此时借机排出体内不好的东西,抵抗力强了,就能抵御秋冬天气变化给身体带来的伤害 。
贴三伏贴之外,在气温极高的三伏天,人们也要避免在高温时段外出。在保持室内通风的同时 ,需要及时补充水分,清淡饮食,多吃点儿苦味食物,保证身体健康。
古人的三伏天可能很滋润
如何度过三伏天,现代人自然不用发愁:有空调有电扇,还有各种花式冷饮。但古人呢?他们的三伏天会不会很难熬?在高巍看来,答案很可能是否定的。
“农村正处在大忙时节,确实比较辛苦。”高巍说,过去生活节奏慢,许多人时间上也比较自由,一般都可以做到避开高温时间外出。在城市里,纳凉的方法就更多了。
首先就是因地制宜建造房屋。以北京而言,一般的四合院里,房子大多都是“人字顶”,下面再吊个顶棚,这就变成了一个“隔离带”,热气有个过渡,不会直接进到屋子里。
过去的房子,多半讲究“前出廊后出厦”,天热时每到中午,先把廊子上的帘子放下来,再放下门上的帘子,双层隔热,屋里自然清爽,还不影响通风。
这还不算,差不多的人家都会在屋里放上两个大铜盆,里头搁上冰块,冰块上冰镇着应季的瓜果梨桃,丝丝凉气伴着水果的清香,十分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