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贵博石刻中窥见古人生活
2020-06-22 14:18:34 来源:
今年是贵州省博物馆建馆62周年。不久前,酝酿已久的《征途——贵州省博物馆建成六十周年纪念专集》正式出版。“澎湃新闻·古代艺术”经授权刊发书中《馆藏石刻》一章。
在馆藏文物中,石刻文物亦是我们珍藏的重要类别,虽然从至今的入藏量来看,与其他类别的文物相比,并不占优势,有近二百件,但其价值是多方面的,已在我们举办的许多展览中,各种研究中,体现了这部分文物不可或缺的价值。
一、石刻文物的来源及组构
在我们的石刻文物中,传世品很少,主要是经过六十年来,历次考古发掘,不断入藏的。具体内容是与墓葬相关的石上文字材料,指那些墓碑和埋入地下的墓志铭以及买地券等,还有就是装饰墓葬的各种物象石刻。这些石刻文物发现于我省的汉、宋、明、清这几个时期的墓葬中,其中饰墓石刻的发现主要集中在黔北地区。
二、代表性文物点评
对馆藏石刻中具有代表性的文物,选择其中部分大致以时代先后之顺序,作如下评述:
金沙后山汉墓出土的石刻,共有七块,一块买地券及六块画像石,是1991年考古人员清理这处墓葬时所发现。买地券是刻在这座汉墓的封门石内侧壁上的,刻的是六个字“巨冢直二万五”,字体是隶书,这几个字是目前所见的,我省考古发现中较早的石上镌刻字迹。买地券是古代墓葬中经常出现的一种随葬文字材料。这几个字的意思就是这个坟冢价值二万五,在这里的“直”与“值”的意思相通。在古代人们安葬死者,将买地券埋入地下的目的,意在让死者到了阴间也有一片栖身之地,而不被其他人侵扰。从探究古代贵州书法艺术发展史的角度来看,它是现知的最早的实物性材料之一。几块画像石,分别被命名为“双阙图”、“伏羲女娲神龙交尾图”、“人物图” “奏乐俑” “耍丸俑”、“镇墓兽”,这些画像石的表现题材,大都具有普遍性,如“伏羲女娲神龙交尾图”画像石(图1 “伏羲女娲神龙交尾图”画像石),这种题材的画像石在汉墓中常见出土,伏羲女娲是人所共知的我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人物,作为每每喜欢选择的,喜闻乐见的题材在各地出土的汉代画像砖石中得以淋漓尽致地表现,在贵州出土的画像石数量甚少,但仍可看到这种题材偏好影响的存在。这块伏羲女娲题材的画像石,其构图与毗邻的滇、蜀及中原地区的同一题材画像石有着较多的相似之处。再如“双阙图”画像石(图2 “双阙图”画像石),阙原为古代建筑中一种特殊的类型,对称的台楼,中有通道,建于宫殿或墓前,是体现封建礼仪的一种标志性兼装饰性建筑,对这种建筑的描写也屡屡出现于古代文人的词章诗赋中。它作为题材也常常出现在我们看到的汉代画像砖石中。六块画像石,从制作上看都显得古朴、稚拙。这种构图和题材与其它地区所出土的汉代画像石有较多相同之处,自然反映出与外来文化的交融。这种装饰墓葬的画像石,迄今在贵州考古发现中少见。
“伏羲女娲神龙交尾图”画像石
“双阙图”画像石
雷公山残碑,是民国年间在贵州雷山地区发现两块碑刻残片(图3 雷公山残碑)。后来有人将又一块碑刻残片捐赠给贵州省博物馆,残片上仅有两个字完整,另外三字均有不同程度的残损。这些残碑上的字体非常奇异,不像汉字,也非苗文或其他的文字,碑刻的时代很难断定。细观这些刻字,笔法挺劲,与在云南出土的东晋时期的《爨宝子碑》,和南朝刘宋时期的《爨龙颜碑》,笔意有相似之处,或许是与两者时代接近的产物。
雷公山残碑
遵义南宋田通庵墓出土的一对圆雕石像,高28厘米(图4 顶棺奴石雕像)。五官雕凿精细,头上的发丝以线刻表现,双手搭在一屈一跪的双腿上,因用以承托田墓女室的棺床,雕像头顶被錾平,出土后被命名为“顶棺奴石雕像”。这是迄今为止,我省出土的罕见的精美石圆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