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如沙”中找寻自我
2020-01-02 11:51:16 来源:
“如沙”综合材料系列创作之前是“美丽的谎言”布面油画系列,连续画了5年到2008年开始过渡到“如沙”,直至现在。《如沙》系列既是延续也有变体,延续了以往的观念,改变了材料以及作品的形态,使得作品的表达更为充分和饱满。材料转变后,最初作品延续了“美丽的谎言”系列中的图像:楼与城市, 所以它们之间还是有很大联系,其中都有人类物欲,迷茫,恐慌。。。的表达。当然图形之外也有它自身的表达,比如它材料自身的物理属性:建筑物必不可少混凝土材料“沙子”,和诸多建筑物的外挂材料“玻璃”,所以在“如沙”作品中应用到了石英砂和玻璃砂。它的外展(精神)表达则主要体现在后期一些作品上,比如“果”“彩虹”“某年某月某日”。。。这些作品的“精神表达”是艺术家本人赋予的,也就是它的包容性和消散性。
策展人张长收表示,王维峰多年往返于京冀两地,作为一个独立思考的艺术家,他心理上所产生的落差强化了对于社会与现实的关系思考,他通过“沙”这种媒介将“时间如沙、生命如沙”的观念渗透到艺术创作中,细腻而微妙的情感表达,鞭辟入里的批判视角,作品中隐含着一定的禅意思维,在物欲横流的社会中如何认识自我,可以说,王维峰的艺术探索之路是一个找寻自我的过程。
同样作为艺术家的刘家华却对王维峰的装置艺术作品《如沙·果》进行了详细的表述。艺术家以众多被灌入沙粒的玻璃材质的大脑形状的容器非逻辑,非再现的悬挂在空间中,时间的沙粒发出沙沙声飞速坠流向地面。三个小时后玻璃大脑容器中的沙粒全部转移在地面上,形成连绵起伏的一片沙丘。从现实,时间的深度和三维空间出发,玻璃大脑,沙雾,沙沙声,沙丘在艺术家王维峰的编织下,它们契合在一起,混合在一起,形成了一个混沌无序,一个说不清楚的流动的多维拟像世界。这种能量来自它们相互之间的作用,转译出凝固与流动互通,能量增减守恒,固态液态气态时空转换,生命与自然迭代轮回等本质密码。它们之间的张力构成了无穷大的观念的“排列组合”关系并不断延展。同时,也充分反映出变化中的世界秩序;艺术家王维峰对装置作品《如沙·果》表达是有意识克制的点到为止,他给我们提供了与更高思维维度世界的链接。作品不确定性的暗示出一种超越现实的神秘与未知;人类的认知是相对的,而无法逾越的不可知才是绝对的,唯有深邃智慧的艺术偶尔让我们得以无限地接近一下。
谈到市场如此不景气的状态下,却依然助力推广年轻的艺术家时,iSGO CEO Maria表示希望除了从学术上,商业及各种跨界中也可以挖掘艺术家更多可能性(艺术展,艺术衍生品的研发,科技展会及活动……),艺术与科技的大趋势里,让两者如何更好的融合,iSGO会尽量地联合艺术家一起去做尝试,不断地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