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青铜器的制造你知道多少
2020-04-11 06:48:04 来源:
先周居民曾经生活过的地方——陕西省扶风、岐山县一带,有着“青铜之乡”的美誉,其中在扶风县法门镇,有一个周原博物馆“青铜范铸工艺研究所”。在这里,学者们通过模拟实验的方式试图探索和复原古代青铜器的生产铸造工艺。下面就来看看一件殷商时期的柱足圆鼎是如何从无到有,一步一步生产出来的。
第一步:备料
古代青铜器制作通常采用范铸法,也叫模范法,所以要想铸造青铜器,得先制作模范。从考古出土资料来看有陶范、石范、金属范等等,其中以陶范最为常见。
洗泥:给泥洗洗澡
泥土要精选当地无杂质黄土,粗细相间,色泽均匀,然后经研磨、过筛、浸泡取悬浮液、沉淀、晾干等步骤,这样洗出来的泥细滑软道,手感极佳,便于雕刻细腻纹饰。
将精选的泥、沙、水等材料经适当比例混合以备使用。
第二步:制模
模范模范,需先有模后有范,模与范是阳与阴的关系,一凸一凹。
首先,从制模开始。
用制作好的刮板在泥料上刮削出一个鼎的泥胎,阴干后取其三分之一放置在120°夹角的木板中,安置半圆形的两足,将两足之间三角形区域用泥填平以便于顺利脱范,这样模便组合拼对完成,阴干后即可使用。
▲刮制泥胎
▲模
PS:如果需要批量生产,可以将此模翻制两次烧成陶模定型,那样夯制外范时更加经久耐用,提高效率。
第三步:做范
制模的目的是为了得到外范,制范是整个工艺当中相当重要的一步,因为它直接决定了器物的外表面长成啥样,好不好看。
夯范:将模固定好,表面撒上一层黑烟灰做脱模剂,填入泥料层层夯实,脱模后修整,阴干即可。
三块范对合就是完整的一个空腔,就可以进行一个鼎的浇铸,这就是青铜器制作的三合范铸造。(除此之外依据制作器物的不同还有单合范、双合范、多合范等)
▲夯范
▲夯制好的外范
纹饰的制作
青铜器上往往有精美的纹饰。纹饰是如何制作的呢?这通常是在范面上进行的,首先起稿,然后画线、挖主纹、压底纹、贴泥条等,都是细作活。
需要注意的是,刻出来的纹饰与浇铸出来、体现在器物上的纹饰是反的,凸起处在器物上就相应的是凹面。
▲纹饰雕刻
▲范面上雕刻的各类纹饰
铭文的制作
青铜器往往有一字千金之称,由此可见青铜铭文的珍贵,它有着极其重要的史料及研究价值。铭文的制作常采取贴泥条的方式,器物外壁铭文,需在范面粘贴反字泥条,铸后得到阴纹正字。
如何将细软的泥条紧紧贴在范面上不至断裂脱落,方寸之间考验的是手工匠人的细心、耐心和匠心,所以这一字千金的美誉对青铜器来说当之无愧。
铭文制作好后,放置阴干数日,待表面有了一定的强度后即可进行下一步操作。
▲制作外壁铭文
第四步:制芯
光有外范不行,那样浇铸出来是一个实心鼎,因此我们还需要制作泥芯。
芯盒的制作
取三块阴干好的泥范进行合范,因为泥范在阴干的过程中会有变形,通常无法很好的对合,这时就需要对其进行修整。随后将擀好的泥片均匀贴在范面上,泥片的厚度即为将来青铜器的壁厚,这时将三块范面对合,一个芯盒即制作完毕。
泥芯的制作
这种鼎的芯分腹内芯和腹外芯两个,所以要用一个芯盒制作出两个芯,也就是一盒两芯。
首先将芯盒固定好,往里加泥料并不断夯实。当芯料夯至鼎腹部位时,需要在表面撒上一层草木灰以起到隔离两芯的作用,也可垫一层器底厚度的泥片,这样可直接得到两芯之间的壁厚,也就是器底厚度。
接着夯泥料至口沿处,这时需将事先准备好的耳模安置在口沿处,接着夯制,直至夯满芯盒。贴泥制芯既得到壁厚,也产生了泥芯,可谓一举两得。
▲泥芯的制作
打开外范,去掉耳模,即得两个完整的泥芯,将范面的泥片去除,这时范和芯之间就会形成型腔。
▲腹外芯和腹内芯
泥芯的表面需进行修整,如想在器物内壁留下铭文,这时候就可以在腹内芯上贴泥条了。
▲制作内壁铭文
第五步:浇铸
焙烧:
阴干后的泥范和泥芯需要进行焙烧形成陶质的范与芯方可使用。
▲窑温:1100℃以上;时间:约40小时
合范:
将冷却后的陶范与芯对合,如有变形再次修整。
▲合范(范芯对合成套,空隙处即为铜水流经的地方)
浇铸:
将对合好后的范与芯埋在湿沙土中固定,用坩埚将融化的合金液体(铜锡合金或铜锡铅合金)倒入型腔内。
PS:为啥青铜容器往往是倒着浇铸呢?
倒立浇铸有很多好处,既方便合范,由于压力的关系也会使气孔与铜液中的杂质集中于器底,使器物中上部充型饱满,纹饰清晰,同时底部浇冒口形成的披缝也更容易清理。
▲铜鼎,西周,滕州博物馆馆藏
|底部的浇冒口痕迹|
第六步:打磨修整
铜液凝固后打碎外范,去掉内芯,得毛坯铸件。对毛坯件进行打磨修整,消去多余的铜块、毛刺、披缝,这样一件精美的青铜器即展现在我们面前。
这里我们看到,一套范、芯只能铸造一件器物,所以每件青铜器都是独一无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