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琉璃舍利塔赏析
2019-12-26 10:59:45 来源:
宋代琉璃舍利塔 天水北山出土
该舍利塔是1979年农民在市区北山杜家坪修梯田时发现,并立即交送天水市文化馆。北山距市区1华里,又名皇城,东汉初年为隗嚣宫(御史大夫隗嚣的宫室)之地,唐宋时辟为寿山寺院,现为农田。在此地出土的宋代琉璃舍利塔,属瘗藏当年寿山寺高僧舍利之物。1996年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专家组将其定为国家一级文物。
舍利子原指佛祖释迦牟尼佛圆寂火化后留下的遗骨和珠状宝石样生成物。舍利子印度语叫作“驮都”,也叫“设利罗”,译成中文叫灵骨、身骨、遗身,是人经过火葬后所留下的结晶体。舍利子与一般逝者的骨头完全不同,形状千变万化,有圆形、椭圆形,还有的成莲花形;颜色有白、黑、绿、红等。佛塔亦称浮屠,是佛教的象征。最早用来供奉和安置舍利、经文和各种法物。在佛教中,除佛祖外,其他有德行修养的高僧圆寂后骨灰也可视为舍利。
东汉永平十年(公元67年),西域僧徒迦叶摩腾和竺法兰来到洛阳,住鸿胪寺,后改白马寺。寺中“盛饰佛图,画迹甚妙,为四方式。凡宫塔制度,犹依天竺旧状而重构之,从一级至三、五、七、九。世人相承,谓之浮图或云佛图”。从中可知内地建佛寺之初,是改造衙署为之,并沿用寺(官舍)名,寺中有塔像,成为各地建寺的最早模式。《后汉书·陶谦传》记载,东汉末年,陶谦使同郡人笮融督广陵、下邳、彭城运粮,笮融“遂断三郡委输,大起浮屠寺,上累金盘,下为重楼,有堂阁周回,可容三千许人”,可见当时佛塔建筑的宏大与华丽。佛塔随着佛教传入中国后,中国的工匠们将印度原有的覆盆式塔造型与中国传统的楼阁相结合,建造出楼阁式的佛塔。此后随着历代的发展,以及不同的地域文化特点,佛塔的形态也有一些变化,但它的基本造型都是由塔基、塔身、塔刹组成。在中国,若论塔的数量及其风格的多样,可以说在世界上是绝无仅有的。
这件琉璃舍利塔的宝瓶、戗脊和神兽为黄色,与塔座、塔身及宝刹翠绿色相映衬,显得釉彩鲜艳、协调、晶莹、舒目。塔身造型秀丽、匀称。其仿木构建筑造型和三彩釉色的协调搭配,代表了宋代的高超琉璃工艺制造水平,实为宋代三彩成功之作。
编后:甘肃省武山县桦林乡高河村亦出土过一件元代琉璃舍利塔。现藏于武山县博物馆,造型已有较大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