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墨之路在何方
2019-11-01 11:38:31 来源:
吴大羽 点墨馀情-布面油画 52.7×37.8cm 约1980年作
诚然,上海一直是中国近现代艺术走向国际的桥头堡,也可谓近现代先锋与传统艺术交融最活跃的一面旗帜。正如策展人在前言中提到的成立于三十年代的上海决澜社,它聚集过林风眠、吴大羽、关良、丁衍庸、刘海粟、庞薰琹、张光宇、倪贻德、潘玉良、方君壁等中国现代艺术家,彼时的上海是一块向“平凡与庸俗”挑战的艺术革命圣地。那么,八十余年后我们来回望从那个年代开始成长起来至今活跃于上海的当代艺术家又是怎样一种光景?区区以为,今天的上海书画艺术家仍然延续着彼时的中国现代艺术余脉,就“量海观天”展参展者来看,最小年龄也已五十又八,应该说在五十以上这个年龄段,上海聚集了当下最多的优秀中国现代艺术家。然而,不无遗憾的是,他们的作品更多是承袭前人,未见有新意的自我面貌或者说仍未见有大成就者。他们无一不是那个三十年代开始的现代风潮下的追随者,虽然在形式上或许有些许变化,但他们的笔墨语言还是属于上个世纪的陈旧语言,换句话说,他们的作品放在今天来看早已过时。
量海观天展-丁立人作品
量海观天展-王粲作品
例如参展者丁立人先生,首先是单一而老套的戏曲人物构图,而在笔墨语言上同样僵硬而乏生机,制作一百幅等于一幅,其实质就是无限自我复制,大有“一招鲜吃一辈子”的架势。这种设计一个符号标签后即开始批量制作的现象在时下艺术市场渐成风潮,这样的绘画不见性情,与范曾式流水线作业没有本质区别,他们所要表达的更多是设计与炫技。王劼音先生与夏阳先生在形式上比丁立人先生更为现代大胆,而在作品表现力与灵动性上,夏阳先生更胜一筹,成为所有参展者中相对较好的一位,但他们都没有逃脱设计语境,就像无根的浮萍,仍然是小格局的西方现代模仿者。还有一位王粲先生,笔墨功夫了得,可惜在图式上还活在其师关良的时代,好似另一个韩羽,抑或上海的了庐,一身好功夫,却沉醉于抱前人大腿了。平心而论,今日的海派画家广泛吸收西方现代性的绘画取向好过北方普遍装腔作势的假大空,但这种小资感觉层面的亦步亦趋毕竟是小道,在自我本体完善上还远未成气候,一味吸收而不知转化仍旧停留在模仿阶段,何谈中国艺术内在精神高度哲学层面的本体性思考?
量海观天展-王劼音作品
量海观天展-夏阳作品
以上是区区微观“量海观天”展的一点个人感受,至于九人展中另外五位,因为没有任何能让人记住的特点,在此就忽略不谈了。作为一个当下还算可圈可点的书画展览尚且如此,那些粉墨登场的低俗雷同展览就可想而知了。
纵观中国美术史,我们崇尚高古的宋元,更多是因为他们高洁出尘的逸格。从宋代的梁楷、法常到元代的倪瓒,再至明末清初的担当、八大、石涛、徐渭,中国的文人写意画已经走至迄今为止最后一个高峰。明清以降,中国近现代书画艺术在传统一脉上每况愈下,略为出彩的是齐白石、黄宾虹,他们虽然在画格上不如前人,但在语言形式上呈现了个性鲜明的自我面貌。此外,值得一提的是林风眠、常玉、吴大羽、关良、丁衍庸及至后来的赵无极、吴冠中等在吸取西法的基础上另辟蹊径,走出了一段探索中国现代艺术走向国际的新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