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认养政策是什么意思
2020-02-07 13:45:43 来源:
11月15日,山西省临汾市曲沃县下陈村村主任赵永发了却了一桩夙愿。
那天,村里荒废了多年的黄帝庙,久违地热闹了一场。“修缮工程开工仪式”的红条幅下,站了一溜县、镇领导,村里一众老少在台下或坐或立。传说为黄帝埋骨所在地的桥山,在正北五六公里外绵延。
下陈村黄帝庙始建年代不详、几经重修,庙门、窗棂早已丢失,屋顶上冒出荒草。2005年当上村主任后,赵永发几乎每年都在为重修黄帝庙奔走,但高达百万元的修缮资金,对于下陈村的一百来户农民来说,无疑是一笔天文数字。
直到今年,曲沃当地一家钢铁企业出资200万,“认领”了黄帝庙。11月15日,这座荒弃了三十多年的庙宇终于得以开工修缮。
所谓“认领”,在山西省级层面亦称“认养”,是在不改变古建筑所有权的前提下,认领人通过出资修缮获得一定年限的使用权,并担负古建使用期间的养护责任。
2010年,在时任曲沃县文物局局长孙永和的推动下,曲沃率先在山西试行古建筑认领,发动社会力量参与文物保护。下陈村黄帝庙之前,曲沃已有9处古建被企业或个人“认领”。
有鉴于此,2017年4月,山西省文物局在全省推行文物建筑认养政策。据不完全统计,山西境内已有88处古建筑得到认养。今年10月29日,山西省文物局联合省工商联,在晋城高平举办了第四场认养推介会。
面对山西数以万计亟待修缮养护的基层古建,文物认领政策能否成功铺开、基层古建保护的困境是什么、问题解决的出路何在……在曲沃推行古建认领9年后,答案似乎也有了进一步的昭示。
“里面的草已经长到腰那么深了”
没人知道下陈村黄帝庙的始建年代。从镶嵌在大殿的碑刻来看,这座庙宇最早于明万历十九年重修,到清代又经历了几次修葺。
孙永和告诉新京报记者,据史料记载,大殿两旁原有娘娘庙、关帝庙,对面的戏台两边各立一座钟鼓楼,东西还各有三间厢房。但这些到1969年生的赵永发记事时,早已经不存了。
孙永和介绍,抗战期间,黄帝庙曾作为中共曲沃地下县委的粮库,新中国成立后,是村生产队的粮库和打麦场,1987年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下称“县保”)。但自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庙宇空置,无人管护,就连献殿内侧的石柱础也被人盗走了。
曲沃地处山西中南部,县境南北长不过30公里,东西宽只15公里,遍布城乡的古建筑却有260多处。孙永和说,曲沃县长期以来是个“吃饭财政”,只能保运转、保吃饭、保工资,实在无力修缮大量像下陈村黄帝庙这样的古建。
孙永和介绍,中国文物保护修缮经费长期以来是“分级管理、分灶吃饭”,各级文物的保护经费主要由本级政府承担,这让山西两万多处市县保、未定级古建只能依靠基层政府有限的财力、人力管护。
孙永和担任文物局长期间,曾多次向上级单位争取修缮资金,“多哭的孩子多吃奶。”但由于山西省文物众多,即使是国保文物,国家划拨的资金也有限,诸多市县保能从上级争取到的财政补助更是杯水车薪。
孙永和说,过去,祠堂有家族打理,寺庙有居士照管,但在新中国成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这些古建多作为校舍、粮库、村委办公室使用,有的索性被改造成磨坊和菜场。改革开放后,这些古建受到的关注减少,只能靠政府一己之力承揽起保护职责。
基层古建因缺乏修缮资金,长年破败乃至消失,不只是曲沃一地面临的问题。
据山西省文物局的统计,山西现存古建筑28000余处,全国元代以前的建筑超过80%集中于此。11月18日,山西省文物局副局长赵曙光坦承,山西5600多处市县保古建,只有约十分之一因有学校或大队入驻,还处于有人看护的状态,其余的若处在田间、山野,自然损毁甚至遭文物贩子偷盗的事情,时有发生。
25岁的魏力是一名古建筑爱好者,曾五次到山西寻访古建。几年来,他所造访的市县保大多处于无人看管的状态,有些“里面的草已经长到腰那么深了”,甚至连腿都迈不进去。
摸索出的文物认领办法
十多年前,为了抢救没钱修缮的古建,孙永和曾张罗着在全县集了两次资。
2002年,曲沃县城贡院街拓宽改造,修建于明万历年间的四牌楼位于街道正中,由于年久失修,协调会上,有人提出把它拆了。孙永和坚决反对:“它经过了多少风雨,日本人没把它烧了,国民党没给它炸了,在咱们这一代人手里闹坏了,咱们成啥了?”
由于财政吃紧,和县领导商议后,孙永和决定在全县财政供养人员中间发动捐款。从县委书记到基层职工,大家几十元数百元地捐,最终募集了16.5万。孙永和又找企业拉了七八万赞助,去省文物局“化缘”10万元。七拼八凑,终于将四牌楼保了下来。
2006年,用同样的办法,曲沃县文物局还加固了一座修建于宋代的砖塔,这座砖塔如今已由县保升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正是这两次集资,让孙永和看到了文物保护领域民间所蕴藏的力量,他有了在曲沃推行古建认领的想法。
在他的力主下,县文物局起草了《曲沃县古建筑认领保护暂行方法》(以下简称“办法”),经省市两级文物局提议修改,最终于2010年10月在曲沃县人大常委会上获全票通过。
根据《曲沃县古建筑认领保护暂行办法》,所谓认领,是在不改变古建筑所有权的前提下,认领者可通过修缮、保护古建筑,获得古建筑一定期限内的使用权和经营权,一次认领不超过30年。
研究文物法多年的北京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发起人何戍中告诉新京报记者,文物保护法规定国有不可移动文物不得转让、抵押,但古建认领或认养并不涉及文物所有权的变更,不违反现行法律。
如何确保文物认领后能得到妥善修缮,是“办法”的重中之重。
孙永和介绍,认领前,文物局要事先审查认领人的资质,包括社会信誉、经济能力等。认领协议签订后,他们会监督认领人与具备资质的设计单位、施工单位合作,并在开工后派人进场监督,完工后还将比照设计方案验收。
“办法”推行后的两年内,曲沃有六处古建被认领修缮,总投资达2000万,相较于曲沃县财政每年仅十几万的文物保护经费,不啻一笔天文数字。
曲沃的探索很快起了“示范”效应。
孙永和回忆,2013年他离任以前,周边的运城、晋城、长治,甚至邻省河南都来取经。据中新网报道,2012年6月,山西省文物局召集全省市、县文物局长在曲沃召开了经验交流座谈会,实地参观了几个认领工程,与会者认为这种做法“具有很现实的引领意义,值得学习和借鉴”。
2014年,山西省启动《山西省社会力量参与古建筑保护利用条例》的拟定,计划在全省推行古建认领。2017年3月,山西省印发《山西省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文物保护利用“文明守望”工程实施方案》,提出要鼓励和引导社会组织、企业或个人出资修缮、认领认养文物。
今年1月,山西省发布《山西省社会力量参与文物保护利用办法》,和曲沃的认领办法不同,古建筑认养期限不超过20年。
古建新生
认领办法出台后,曲沃县史村镇西海村的龙王庙是最先被“救活”的古建之一。
西海村龙王庙位于县城东北十几公里外,初建于元代,屡毁屡建,现存建筑是在清道光年间重建的。
曲沃县文旅局文物股股长张庆奎介绍,新中国成立后,龙王庙曾被当作大队的粮库,后又被改造成小学校舍,本世纪初小学迁址后,就一直闲置。张庆奎回忆,大殿西边原本有个三清殿,文物贩子把柱础偷走后,整座殿都塌了。
2011年6月,曾为四牌楼捐过资的县工商联主席黄文生,联合另一位民营企业家,出资600万认领了龙王庙,并重新修缮。对这座有700多年历史的庙宇来说,距离上次重建,已经过去两百年了。让村人诧异的是,西道院的两棵柿子树原本濒死,开工后,竟又活了过来。
一张老照片显示,修缮前的龙王庙残破不堪,大殿殿门被拆卸下来,用砖糊得严严实实,殿前的八角池,围栏破损严重,院内长满青草。
而修缮后的龙王庙焕发新生。庙墙重新围立,破瓦更换,大殿恢复了原来的规制,檐檩、斗拱重新饰上彩绘,殿前的八角池得到修葺,院内青砖铺地。
认领修缮前的西海村龙王庙大殿。受访者供图
11月21日,修缮后的曲沃县西海村龙王庙大殿。 新京报记者 张惠兰 摄
2012年工程竣工后,除了原存建筑得到修缮外,龙王庙的山门、戏台也一并得到复原。平日里,村民喜欢来这儿跳舞锻炼,每年的二月二,周边村子的商户、村民会请上戏班子,一连唱上三天大戏,逢大年初一、十五,来上香祈福的人络绎不绝,认领人也会亲自或托人烧上一炷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