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里的文物
2020-01-02 12:03:38 来源:
作为一名博物馆摄影爱好者,动脉影从2012年开始的7年多的时间里,踏遍了200多家博物馆,拍下了47万张照片。因为拍摄的唯美和技巧的精湛,在微博上得到了335万粉丝的关注,更曾因为一张照片掀起了一场文博圈的“网红”热。
似乎通过他的镜头,文物的美显得更加具体而灵动,像著名摄影师杰里·于尔斯曼(Jerry N。 Uelsmann)曾说的那样——“相机是顺畅地邂逅那另一个现实的手段”。
没想到这么多人喜欢
虽然被很多粉丝敬称为“动大”,但动脉影鲜少在媒体上公开自己的真实身份,只了解到他生活在武汉,从事金融行业,刚做上奶爸不久,在微博置顶的留言里,他对自己的注解是:“我只是一个喜爱博物馆的普通游客,只是一个‘发照片’的”。
“我觉得我在网上做的事情和自己私下的生活是两个不相关的东西,没有必要把自己生活的方方面面展示给别人看,因此也没有必要和自己私下的身份产生任何的联系,我的初衷就是纯粹地想跟大家交流一下这些文物的美”,动脉影接受采访时说。
对动脉影而言,摄影是自己的一个爱好,是一种生活方式。从来没有想过哪一天,自己会因为拍照在网络上走红,或因为分享照片被大众所喜爱。但却在2012年的一次机缘巧合下,他的生活发生了一些改变。
“2012年,第一次去陕西历史博物馆,那次正好是和同事一块去的。我记得当时展出的何家村窖藏出土的金器特别精美。同事们对这些东西反而都没那么感兴趣,看了几眼就准备要走了。我说我不行,我还得再看一会,再拍一会”。
于是,被金器深深吸引的动脉影在展厅里一拍就拍了两个多小时,直到同事们催着要回家了,才恋恋不舍地离开。回到家后,他挑了几张喜欢的照片发到微博上。
赤金走龙(唐), 陕西历史博物馆收藏 本文图片均为 动脉影 摄
双狮纹银(唐), 陕西历史博物馆收藏
“那时候我的微博还主要是一个记录生活的地方,粉丝也就一两百人吧,都是同事和朋友,发的内容也都是一些日常琐碎,没有什么人关注。”
没想到,金器的照片发布之后,单条微博竟陆陆续续有一两百人转发,“我当时真的有点受宠若惊,没想到自己拍的文物竟然有这么多人喜欢”。
“本来这个东西就是我自己觉得好看发上去的,后来发现原来别人也喜欢,于是我就觉得这是个好事情。既然我自己也喜欢,别人也喜欢,那我就多拍一点,多发一点”。
一张照片引发文物热
随着关注的人多了起来,用动脉影的话来说,每一个转发和点赞对他来说都是一种鼓励,这种不断增长的鼓励让他有了更多的信心去分享更多好看的照片。
“就像喜欢吃一个东西,反复看一部电影一样,每天在微博上分享照片对于我而言是一个很快乐的事情”。
在动脉影发过的微博里,转发最高的一个是南京市博物馆的白玉梳和同是南京市博物院收藏的清代乾隆芙蓉石香炉,其中香炉的转发量高达4万多次,点赞12万多。
突如其来的爆红让动脉影措手不及,更让他没想到的是,南京市博物馆的这两件宝贝因为他的照片也突然在文博圈“走俏”。
芙蓉石蟠螭耳盖炉(清乾隆),南京博物院
“香炉的照片在网上火了之后,很多人就拿着图去博物馆问工作人员这个东西在哪。工作人员被问得多了,起初也很纳闷。后来发展到只要一有人来问,图还没有翻出来,工作人员就知道又是来找这个香炉的了”。
2019年1月,动脉影在大同市博物馆拍摄了一组大同迎宾街出土的北魏蓝色半球形玻璃泡,在网上走红后,还因此产生了一个流行词——“北魏蓝”,这些肯定也让动脉影感受到了成就感。
蓝色玻璃瓶(北魏),大同市博物馆收藏
蓝色半球形玻璃泡(北魏),大同市博物馆收藏
蜜月旅行逛了11个博物馆
圈子里将像动脉影这样的博物馆摄影爱好者去看展的行为形容为“刷”展,就像考试刷习题,玩游戏刷副本一样,为了拍好一个展品,他们往往要反复多次去同一个博物馆,或者一有新的展览信息,他们也会第一时间赶赴现场。
“我觉得一年的话,(去博物馆)大概有四五十次吧,都是利用自己出差和假期时间去看的。因为有的博物馆一年会去很多次,比方说故宫博物院、首都博物馆,每年起码要去四五次。湖北省博物馆的就更不用说了,都去过无数次了,一年十几次是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