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束罗裙半胸前:从文物看唐代女性装束特点
2020-10-25 17:24:54 来源:
来源: 文汇报
装束是时代风气最明显的标识之一,女性装束更是社会风景中的亮点。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文化交流程度,乃至思想意识等等,都可以在女性装束中反映出来。在古代,仅从女性装束就能大致区分各个朝代的不同。当然,在一个朝代的前中后期,也会出现变化。这些变化均与社会风气的变化息息相关。唐代女性的装束就是在具有总体特征的同时,呈现出一些阶段性特点。
壁画中的唐代女性
了解唐代女性装束,仅靠文献记载是不够的,因为“装束”这种事物视觉性极强,只有结合绘画、实物等文物资料,才能让我们在1000多年之后最大限度地了解当时的装束情况,并在文献资料的帮助下,了解装束背后的社会文化意义。
一般印象唐代女性都很“开放”,从来没有遮蔽。这样说总体上是可以的,但严谨一点,就要指出在唐朝的不同阶段,其实有所不同。据《旧唐书·舆服志》,从唐初到开元时代的一百年内,女性身体遮蔽与否有过几次变化:高祖武德到太宗贞观年间(618—649),女性多穿“羃”,“全身障蔽,不欲路途窥之”。到高宗永徽(650)以后,不穿“羃”了,流行“帷帽”,“拖裙到颈,渐为浅露”。咸亨二年(671)曾经下诏书想让女性不要“弃羃”,戴帷帽,理由是“衢路之间,岂可全无障蔽?”女性特别是贵族女性在大街上,怎么能没有遮蔽呢?但是社会风尚潮流,浩浩荡荡,到武则天执政(684)以后,“帷帽大行,羃渐息”,到中宗即位(705)以后,再也看不到穿戴羃的了。这是第一次变化,即女性从穿戴全身遮蔽的“羃”,发展为只戴遮蔽到脖颈的“帷帽”。随后,到玄宗开元(713—741)初期,女性又不戴帷帽了,“皆著胡帽,靓妆露面,无复障蔽”。女人们戴着各式胡帽,化着漂亮的面妆,就是要让人欣赏,不再把脸遮蔽起来。再以后,她们连胡帽也不戴了,“露髻”而行,不仅要让人们欣赏面妆,还要让人们欣赏各式发髻。这是女性身体遮蔽与否的第二次变化,即从遮蔽面部到完全不遮蔽,形成了唐朝此后一百多年的“露面”风尚,而只有这种“露面”风尚流行之后,路人们才能欣赏到玄宗天宝年间(742-756)虢国夫人骑着骏马,“淡扫蛾眉朝至尊”的亮丽风景。
那么,唐初流行了几十年的“羃”是什么样子?从文献记载看,它的特点是“全身障蔽”。《旧唐书·李密传》记载李密投降唐朝后再次反叛,带领上千士兵,化妆成女性,戴羃,羃内藏刀,到县城后,变装持刀杀出,占领了县城。我们可以设想一下,上千女性穿戴着羃在道路上行走,路人不仅不以为怪,而且不知是士兵,可见“羃”的流行,以及遮蔽之严。可惜的是,目前从文物资料中还找不到“羃”的确切形象。1990年,在盗掘后的唐太宗燕妃墓壁画中,有一幅被考古工作者定名为“捧羃女侍图”,似乎仕女捧的是“羃”。
但细看这幅图,所谓“羃”只是在宽檐帽下垂有带状物,不足以将全身遮蔽,很难说真的就是“羃”。因此关于“羃”形制,还有待文物资料的继续发现。“羃”之外,“帷帽”的形制又是如何?从上面的介绍可知,帷帽的特点是“拖裙到颈,渐为浅露”。从这一点出发,1972年新疆吐鲁番唐墓出土的“彩绘骑马仕女泥俑”,有人认为所戴就是帷帽。
不过也有不同说法。1972年陕西礼泉唐张士贵墓出土了一批陶俑。张士贵葬于唐高宗显庆二年(657),此时帷帽正流行,因此“彩釉笠帽女骑马俑”的所戴,可能也与帷帽有些关系,因为其形制与《旧唐书·舆服志》中所说帷帽特点的“拖裙到颈”最为契合。
至于唐玄宗以后女性“露髻”骑马的文物就很多了,例如陕西西安西郊唐墓出土玄宗开元时代“驰马女俑”中的女性不仅“露髻”,而且连靴子都脱了挂在马鞍上,真是无拘无束啊!
“羃”是“发自戎夷”的装束。一种外来或来自少数族的装束,在中原流行了几十年后,终于败给了中原风尚,归于寂灭。同样有着外来因素的“指环”在唐朝甚至都没有流行。
“指环”就是现在的戒指。从传世或出土的绘画看,唐代女性没有戴指环的。文献对指环倒有一些记载,通过这些记载,我们知道在唐人心目中,指环往往与死人或外族相关,具有很明显的外来因素与神秘性。而且,即使使用指环,也大多与婚姻没有直接关系,只取它所具有的“宝物”或“回环”性质,甚至并不戴在手指上。大概到了晚唐,才有个别士人对指环与订婚或结婚总之与婚姻的联系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指环未能在唐代流行,与当时的婚姻制度有关,即当时婚姻的成立需要媒人,男女青年不能直接交往、定情,因此就没有指环发挥作用的空间了。
出土文物也能说明此点。在已经发掘的数百座唐墓中,指环寥寥无几。仅有的几枚似乎也均与外族相关。例如1983年在河南偃师杏园村盛唐墓中出土的一件金指环,最大外径2。2厘米,上嵌椭圆形紫色水晶,水晶上浅刻中古时期的巴列维语。这件金指环显然来自域外,且出土时握在墓主人的右手中。凡此种种,均可说明唐代女性的手指上一般是并不佩戴指环的。
那么唐代女性的手饰主要是什么?主要是臂环、臂钏,其实就是手镯。臂环是传统的女性手饰,中外均有,在唐朝使用非常普遍。传世周昉画《簪花仕女图》中的仕女,有些就戴着臂环。唐代笔记《明皇杂录》专记唐玄宗事,其中说杨贵妃曾送给女伶谢阿蛮一个“金粟装臂环”,杨贵妃死后,阿蛮将臂环献给玄宗,引起玄宗思念,“持之出涕”,哭的不能自已。臂环在出土文物中常见,比较精美且有明确文字说明的是1970年陕西西安何家村唐代窖藏中出土的“玉臂环”(图⑥)。玉臂环内径6。6厘米,与现代一般手镯的内径相仿,但制作精美,有合页可以开合,便于佩戴。由于装盛臂环的银罐上明确写有“玉臂环四”字样,因此知道此手饰在当时被称为“臂环”。
以上介绍的羃、帷帽、金指环、玉臂环,都是极富唐朝特点的装束手饰,与外来文化、社会风尚演变,以及女性生活都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
半束罗裙半胸前:从文物看唐代女性装束特点
来源: 文汇报 装束是时代风气最明显的标识之一,女性装束更是社会风景中的亮点。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文化交流程度,乃至思想意识等
2020-10-25 17:24
西海生活美学高峰论坛暨西海茶事跨界艺术展开幕
9月29日,傍着徐徐微风,在迷人金秋的什刹海西海湿地湖畔,北京国际设计周·西海48分会场,西海生活美学高峰论坛暨西海茶事跨界艺术展
2020-10-25 16:42
《大元国宝背五爪龙戏日》鎏金镇库大钱
山腰岭药石X 《大元国宝背五爪龙戏日》鎏金镇库钱大钱 元代。武宗至大年间,即公元1308——1311年铸币。镇库大钱,稀世珍罕。直
2020-10-25 15: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