罕见商鱼纹盘宗周钟全亮相了
2020-07-07 12:32:20 来源:
华夏文明的青铜时代开始于距今约4000年前,经过历史文献中所记载的夏代、商代、周代,延续1600年左右。青铜器刚铸造完成时,外观上呈现闪亮耀眼的金黄色,因此人们又称其为“金”或“吉金”。当时的王室贵族不仅利用将珍贵的青铜合金铸造为生产工具、军事武器,还有数量庞大且制作精美的礼仪用器,主要使用于祭祀、宴飨与仪式等重要场合,藉此沟通祖先与神灵,并彰显使用者的身分与阶级,充分反映出宗教信仰与礼仪制度在当时的重要地位。
华丽的装饰是华夏文明青铜礼器的重要特色,丰富的纹样不仅具有美化器身的功能,同时也扮演人类与超自然世界之间感通的媒介。青铜器纹饰多半源于古人们对于大自然的观察与转化,大致可分为动物纹、植物纹、几何纹,另外还有透过想像创造出来的图案,例如神秘的兽面纹、祥瑞的凤鸟纹、尊崇的龙纹等。
商代中期 鱼纹盘
此件是台北故宫院藏中年代最早的一件铜盘,尺寸颇为可观。器外装饰着夔龙纹及连珠纹组合而成的带状纹饰,是当时青铜器上流行的图样。长长的夔龙在云雷纹中若隐若现。相对地,盘内的纹饰相当清楚。中心是一个带有旋转意向的圆形涡纹,外侧为四只顺势排列的鱼纹。两相结合,呈现鱼儿们随着水流顺时钟排列游动的景象。
商代晚期 兽面纹爵
此爵有着卵形底,腹部装饰兽面纹。器足修长,且口部呈两端上扬的圆弧状,再搭配耸立的菌形立柱,显得优美均衡。
商代晚期 亚丑方尊
此件是少见的方形尊。方形器物表现了制作者尊贵的身分,装饰也格外华丽。全器布满纹饰,勾勒多变的龙纹和兽面纹。最引人注目的,是器肩每一面皆可见三个形态各异的立体兽头。
在遥远的青铜时代,日常生活中最重要的事情就是祭祀,当时铸造的青铜器大多为此用途。为表示虔诚和遵守礼节,人们在礼仪中致力追求洁淨,使得盥洗与相关水器成为仪式的重要部分,而带有圈足的“盘”即是主要的盥洗用具,做为浇水洗手的承水盘,也可注水于盘中当镜子使用。
美酒佳餚既可用于供奉祖先神灵,也是生者的饮食,酒和食物各有专用的青铜器具。商代人以嗜酒闻名,酒器种类繁多,例如“爵”的三足之间可受热,用以温热酒,圆弧状口部可倾倒液体;存放大容量酒的“尊”,特征是喇叭形大口,多数体型庞大,装饰华美。周代时,食器成为青铜礼器中的主角,并以“鼎”和“簋”为核心。三足而立的鼎,是主要的炊具,底部可受热,用来烹煮牛、羊等肉食。簋,是盛装食物的容器,多与鼎搭配使用。
在仪式场合里,除了水器、酒器、食器之外,还有青铜乐器,例如悬挂使用的“钟”,多由数件组合成套,敲击后发出铿锵悠远的声音,使得气氛和谐而隆重。透过各式各样的青铜礼器,可以窥见古代人们对于祭祀的慎重和珍视。
西周早期 兽纹簋
此簋腹壁上的复合兽极具特色,可见两兽相对,口部大张,露出上下交错的立体獠牙。兽身以蜗壳为主要特征,再配上触角、浮凸的大眼、长卷鼻,以及四趾利爪,充满想像力和神秘性。
西周中期 师汤父鼎
此鼎是重要古物,为西周中期的一位大臣所有,他的名字是“师汤父”。鼎内有铭文54字,记录周王赏赐弓、箭和盾的事情,并包括日期、地点和过程。鼎腹外壁上两两相对的凤鸟纹,有着垂地的长冠,和强健有力的尾羽,展现华丽的风格。
西周晚期 永宝用钟
此钟器身有铭文“永宝用”三字,表达祭祀者对于自身无愧先祖的惕励,以及对于子孙继承家业的期许。此钟的形制和纹饰与台北故宫博物院典藏国宝西周晚期宗周钟相似,只是尺寸较小,纹饰略为简化。钟体下方“鼓”部正中是敲击扬声之处,本钟右侧有一只简化的凤鸟,标记着可敲击出不同频率音响的位置。
宗周钟 西周晚期 (非当期展品)
宗周钟是台北故宫博物院典藏中极为重要的文物,目前展示于北部院区的铜器陈列室。此钟为西周晚期厉王(约西元前9世纪)所下令制作的祭祖乐器,钟体装饰有三十六枚高突的长形乳丁“枚”,以及迴旋盘绕的龙纹,并铸有长篇纪录文字,是存世少见的天子自作器,具有高度的历史与艺术价值。
宗周钟的铭文共123字(含重文九字、合文三字),内容说明了制作此钟的缘由:西周厉王时期,南方外族入侵周国领土,周王亲自率兵征伐,使得南方及东方的26个小国皆称臣降服。周王为了感谢祖先与神灵的庇祐,并颂扬自身的丰功伟业,故下令铸造此件宗周宝钟,希望为后世子孙祈福,永保国泰民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