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新闻 > 故事 >

既然美丽何必遮掩

2019-08-22 13:33:56 来源:

1985年,“首届羊城青春美大赛”现场。1985年,“首届羊城青春美大赛”现场。
1989年首届新丝路中国模特大赛在广州举行,冠亚季军合影。1989年首届新丝路中国模特大赛在广州举行,冠亚季军合影。

  本报1997年3月22日刊载《模特市场谁来规范》,指出模特市场形成的标志是模特代理公司的出现,这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结果。然而,我国模特市场已经形成,规范模特市场的法制建设却还处在朦胧状态。 本报记者 朱婷 摄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但曾经不远的那个年代,“美”,特别是外在美、身体美,是不能随意谈论的“禁忌”。正因为如此,1985年新中国首次选美活动在广州举办,其带来的轰动,可想而知。但随着物质日渐丰富和思想的不断解放,中国人走进了既看重“心灵美”,也欣赏外在风华的时代。

  美,曾是一个禁忌话题

  上世纪80年代,《大众电影》杂志十分流行,经常刊载一些美女明星作为封面。但并不是所有人都接受得了这种表达。当时一位妇联干部就曾经写信给编辑部,指责杂志社“侮辱”妇女:“难道不能用女英雄代替美女吗?为什么不登卓越的工人、农民或在工作中作出特殊贡献的妇女的照片?”

  就在这样的环境下,发生了两件看似无关联,但却有着割不断的联系的两件事情。

  一件事,是1985年初,广州团市委为了配合“两个文明建设”和“五讲四美三热爱”活动,策划了一次选美活动———“首届羊城青春美大赛”。这是新中国首次公开选美活动!

  后来从照片看,当年的选手们衣着相对朴素,在当年却堪称最时髦的装束:合体的风衣,流行的卷发……按照今天人们的设想,首次公开选美,必定在报纸上轰轰烈烈。但事实上,当年的这场比赛并没有在广州引发太大的影响,《羊城晚报》只用了标题为《羊城青年青春美评选结束,十名男女获优胜》的消息草草结束对这场活动的报道,而在港媒和外媒那里,报道却十分热闹。

  一位女选手在回答“中国改革开放这么多年,广州青年的生活有什么变化”时表示,广州青年的夜生活越来越丰富,又解释道,夜生活指的是:“上夜校,去图书馆、电影院。”有香港媒体用《准小姐说爱夜生活》这样的标题,报道当时的决赛现场,选手们的照片也被刊登在显著位置。

  还有一件事,是1987年中国文联出版公司出版了一本“大逆不道”的书:《裸体艺术论》。封面上,断臂维纳斯像旁,是刘海栗先生手书“裸体艺术论”几个大字。横空出世的这本书,震惊了文坛,也让陈醉,这位42岁的中国艺术研究院学者一夜成名。

  “很长时间里,美是一个禁忌话题。你不能恭维一个女孩子长得很美,更不能称赞一位女同志性感。这会被人当作流氓。”几十年后,回忆起那个难忘的时代,陈醉难免感慨。

  1964年,陈醉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舞台美术系。1978年,他考入中国艺术研究院攻读美术理论,成为恢复招生后的首届研究生。艺术专业的人,天生对美敏感。当时大街上人们的穿着,普遍以黑白灰为主,无论男女,一律穿着宽松肥大的衣裤。任何强调性别特征、或者精致考究的装扮,都意味着与主流审美的背离,社会崇尚的是“铁姑娘”这样的女性形象。

  1981年,陈醉写作硕士论文时,他研究“形式美”,但当时“形式美”也不能谈,但他还是坚持以此为题,写出了论文《论形式感》。在当时,这是一个绝对的“禁区”。

  “翻开《欧洲艺术史》,人的裸体随处可见。而在我国传统文化艺术中,没有裸体艺术的内容。像维纳斯、大卫这样西方艺术史上的经典之作,在中国竟然很少有人知道。正视自己的身体,欣赏人体之美,不应该是一件羞耻的事情。”陈醉决心出一本书,填补这一空白,这便是写作《裸体艺术论》的初步构想。

  陈醉的导师和同学们都觉得这个构想太“疯狂”,纷纷劝他:“搞个稳当点的选题,别影响到你。”陈醉自己其实也是有顾虑的。但他也分明感觉到,内心有一股锐气在推着他前行:“总不至于因为这个把我抓起来。”但他真正担心的,是能否写出来,以及写出来后有没有出版社敢出。

  当时的中国艺术研究院,在陈醉看来,简直是“全中国最好的地方”。在这里,大家每天想的,是如何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潜能。“毕竟闷了十多年,每个人都渴望发出自己的声音。”

  就在陈醉埋首于资料之中,没日没夜地专心写作的时候,时代也正在争议中前行。

  广州的那场选美比赛,初赛之后突遭非议,官司一直打到北京。反对者观点很明确,认为广州搞选美是资产阶级自由化,只讲穿着打扮,不要艰苦奋斗。

  在当时的时代环境下,这种批评给主办单位的压力是很大的。这场选美比赛结束后的第二天,广州团市委领导带着选美的现场录像带向有关部门作检讨,说明了比赛的前后经过。他们也希望表达一层意思,改革开放的步骤,不会受一场青年们秀自己的比赛影响。

  而正因为争议,给这次选美染上了神秘色彩,街谈巷议沸沸扬扬。无形中也引发了人们对“美”的关注和讨论。

  “模特儿”,改名叫“演员”

  相对于早期犹抱琵琶半遮面的选美比赛,对于许多中国人而言,对人体美的直观认识,最早是从模特儿开始的。

  从艺数十载,陈醉与“模特儿”这个职业结下了不解之缘。“新中国一开始是没有‘模特儿’的,改革开放后,美术学院开始公开招聘模特儿。”陈醉告诉记者,新中国成立之初,由于特定的体制和路线,裸体艺术创作样式被禁止,甚至被划归黄色一类,即便是世界名画,也不能在国内刊物上发表。在美术学院,为了教学需要,有专门的人体模特,被称为“模特工”,跟其他职工一样,在单位领工资。而对人体模特儿的描绘,被严格控制在画室内,作品绝对不允许在社会露面。

  1979年,法国服装设计大师皮尔·卡丹应邀访华,在北京民族文化宫举办了一场服装观摩会。在一个临时搭起的T型台上,皮尔·卡丹带来的8个法国模特儿和4个日本模特儿,那些身着耸肩衣裙、神态放松的高挑美女,与台下穿着蓝灰制服、屏住呼吸的观众形成强烈对比。而当一个金发美女面对观众停住脚步,突然兴之所至地敞开对襟衣裙时,台下的人们竟像一股巨浪打来,身子齐刷刷向后倒去。这一幕,令新华社记者李安定记忆犹新。

  在皮尔·卡丹的带动下,中国也有了自己的模特队。1981年10月,经过几个月专业训练后,改革开放后中国第一批模特儿在北京饭店登台表演。

  然而,对于西方惯用而中国人从未接触过的“模特儿”这个词,上级领导还是提出了意见:“模特儿”是外国的称呼,有点低级趣味。“模特儿”改名叫“时装表演演员”。在当时的中国,“时装秀”只有“内部演出”的份儿,并实行三不政策——不报道、不拍照、不录像。

  当时人们对美的追求,只能遮遮掩掩。爱美的少女,在花棉袄外穿一件朴素的罩衫,故意把罩衫做短一截,露出棉袄的花边。“尽管有人批评那是资产阶级纸醉金迷的生活方式,但‘模特儿’的魅力,让许多俊男靓女趋之若鹜,心里也种下了‘模特儿’梦。”陈醉说。

  1987年,陈醉的呕心沥血之作《裸体艺术论》出版。考虑到当时工人的工资只有30多块钱,一本书定价8元,只能用“昂贵”来形容。但即便这样,也阻止不了人们购买这本书的热情。仅在1988年,该书便连续加印三次,累计销售20余万册。

  对于学术界来说,人体研究从此进入艺术的殿堂,“它的价值不限于人体艺术创作和相应的研究领域”,“在当代美术史乃至文化史上都具有特殊意义”……国内主流媒体纷纷推介,并被海外媒体视为“中国改革开放在学术领域的标志”。

  就在争议中,社会氛围一点点走向宽松:从街上开始流行红裙子,蛤蟆镜、喇叭裤逐步兴起,年轻人不再把身体藏进宽松的衣服,而是用个性十足的装扮,表达对美的向往,解放着爱美的天性。形形色色的选美活动、模特大赛也开始尝试。

  但变动、尝试,还是需要时间的检验。

  1988年的北京,也有活跃人士策划了“首届北京女子青春风采大奖赛”,规定参赛者为17~27周岁、在北京市居住的女青年,分设“青春活力”“聪慧灵秀”“文雅端庄”“娇美丽质”4项大奖,其中最优者为“1988年北京之花”。然而,迫于种种压力,还没到决赛环节,比赛就无疾而终。

  1993年,时任全国妇联领导在接受《中国妇女报》记者采访时,申明全国妇联对选美活动的态度是:不赞成、不提倡、不组织和不参与。“这种(选美)活动容易对青少年女性产生误导……这会使女孩子越来越注意自己的外在形象,从小就热衷于美容、减肥,却忽视内在的修养和真才实学。”

  追求美,已是社会常态

  随着时间的悄然推移,人们对选美的偏见和争议渐渐消除。借助于大众传媒,选美活动褪去了一开始的神秘色彩,人们在家里的电视机前就能一睹选手们的风采。娱乐并不发达的年代,观看一场选美比赛电视转播,是令人愉悦的视觉盛宴。参赛选手们的一颦一笑,妆容服饰,无不被人们品头论足,成为爱美人士竞相效仿的对象。

  1999年,陈醉应邀担任新丝路模特大赛总决赛评委。1989年始创于广州的新丝路模特大赛,创办伊始就引人瞩目。这一比赛逐渐发展为中国时尚界和社会各界公认规模最大、最具影响力,也是无数有着梦想的少男少女成为超级名模的摇篮。陈醉陆续担任三届评委,他感受到了整个社会对美的关注和热情。

  人体模特,一开始不被社会认可,早期参与者还有种“为艺术献身”、引领社会潮流的使命感,而当今,它已经是一个司空见惯的职业。公开欣赏美、谈论美、追求美,都已是社会常态,“性感”也成为人们挂在嘴边的词汇。陈醉的《裸体艺术论》前后再版六次,如今仍受欢迎。资讯发达的今天,人们不再对书中的内容和插图有着强烈的窥视欲,得以用更加平和理性的眼光看待其中的观点。

  在陈醉看来,如果说改革开放早期的选美活动,是人们解放思想的标志,意味着对旧思想观念的宣战的话,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选美比赛进一步与商业接轨,中国对国际社会更加开放,美丽的面孔背后,传递的是社会发展的文化符号和时代内涵。

  马艳丽、姜培琳、张梓琳……这些从国内选美比赛中脱颖而出的丽人们,以大方自信的身姿,踏上国际T台,传递着东方之美,彰显着中国文化的软实力。美丽的容貌随处可见,大家的审美也更加多元化。“人们的物质水平提高了,对美的向往乃至苛求,正是追求生活品质的象征。”

相关阅读
热门新闻
既然美丽何必遮掩

既然美丽何必遮掩

1985年,首届羊城青春美大赛现场。1989年首届新丝路中国模特大赛在广州举行,冠亚季军合影。  本报1997年3月22日刊载《模特市场谁来规范》,

2019-08-22 13:33
400万年钟乳石被偷了?

400万年钟乳石被偷了?

  4月30日下午,在沂水天然地下画廊景区破坏景观偷盗钟乳石,被公安机关上网追逃的犯罪嫌疑人仉某成迫于压力,到公安机关投案自首。目前

2019-08-20 13:00
你见过没有围墙的博物馆吗

你见过没有围墙的博物馆吗

  经过近十年持续不断地维护和修缮,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宣恩县沙道沟镇彭家寨古吊脚楼群全面大修近日完成。工匠师傅们按照整旧如

2019-08-20 12:59
有未爆弹的古城你敢住吗

有未爆弹的古城你敢住吗

  俄媒称,盟军轰炸机于1943年8月24日向这座古城投掷了165枚炸弹。多年来,该地区共发现或拆除了96枚炸弹,其中许多炸弹已经失效甚至自爆。

2019-08-19 12:41
万里同风—新疆文物鉴赏

万里同风—新疆文物鉴赏

  青铜、彩陶、农耕、游牧,在新疆这片广袤的大地上,走近一点点就能看到绚丽的风景。这部分推荐三件展品:  战国兽足青铜盘  兽足青

2019-08-19 12:41
“学院派”走进琉璃厂算是一股清流吗

“学院派”走进琉璃厂算是一股清流吗

这个展览既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央美术学院(微博)8位老教授回信指示精神的具体行动,又是人民美术出版社探索与高等艺术学院合作新模

2019-08-19 12: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