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读者为尊 以市场为导向
2020-03-05 13:30:48 来源:
谈到《中国金银币标准目录》长达数年的编撰过程,编撰团队提到频率最高的一个词,就是难,太难了。很多本来以为会有现成的资料,或者搞定一个环节就可以了,没想到错综复杂,盘根错节,顺藤摸瓜摸了几年。路走过去了,回头展望,半山腰时骑虎难下的滋味,只有身在其中的人才会懂。
难,还主要在观点的碰撞上。内部的争论,从开始到结束,从来没有停止过。因为某个数据,汪洋、陈景林和林振宇三位主编“感情的小船”已经翻了很多回了,太多的观点碰撞和争论。
比如1988年的生肖龙1盎司加厚银币。英语里的extra thick,并没有用上perfect这个词,但是约定俗成的中文翻译写的是加厚,按照钱币学正统说法,什么叫加厚币,一定要有对应的没有加厚的币,但是这枚银币只有32毫米的厚币,只是国内习惯叫他加厚币。要不要叫加厚币,还惊动了各个国家的钱币学会,最终达成的意见就是它既然已经被市场上约定俗成了,就不要去管它科学不科学,就按照习惯,不要去改变收藏者的习惯。
首席主编汪洋说,“我们这套目录,在版别上是起到一个归纳整理的功能,不是要去考证,更不应该去改变。最后的方法是英语按照学术科学的提法,中文就按照国内市场的习惯。” 类似于这样的学术争论有很多,类似这种故事也很多。
除了内部的争论互动,还有外部的学术探讨。
比如说第9页的1981年中国出土文物(青铜器)第一组金币。这枚套现在能查到的官方资料都显示:计划量1000量,实铸量也是1000量。现在的金银币有“计划量”这个概念的,但是当时1981年不存在“计划量”这个概念,因为本质来说,它不是属于发行,是属于采购。因此所有的官方资料里,计划量=实铸量,这是不符合历史真实的。考证之下认为这个计划量,其实指的就是当时合同定量,就是21000套。当时第一版目录这个数据出来,引起了市场轩然大波,很多人质疑为什么和官方数据差距会这么大?所以我们就把考证的过程和材料都放到二版的目录里了,以文字的形式将这段历史再现出来。当时和美国马可公司签的合同,显示是21000套,因为销售情况不太理想,所以只铸造了1000套。“对于这些历史情况的真实反映,我们有自己的逻辑和考证过程,尽量能还原现实,不会迷信官方和权威。”
秉承科学的学术精神,做出了这样一套金银币目录,最终还是要走向市场,让它能够对这个市场,对金银币收藏者,对金银币文化的推广,起到积极的作用。编撰团队很早就注意到,在这个市场里,收藏家们,文化从业者们,都在推广金银币,各种新媒体平台会发表各种研究文章,一枚币的来龙去脉给你说的很清楚、很透彻、很深入,能够服务于一些比较资深的收藏者们。但是金银币大众普及这个环节,缺少的是一本启蒙书,就是让孩子们,尤其是第一次接触金银币的人,能够像很多收藏家小时候那样,蹲在饭桌前看,趴在床上看,没事的时候翻一翻。
“简明扼要的目录,初衷就是普及,满足最基本的需求,向从业者普及,向币商普及,向收藏者普及。不仅是服务于现在的参与者,也是向未来的潜在的消费群体发出邀请。”这就是编撰《中国金银币标准目录》的目的。在发行过程中,三位主编也非常重视公众渠道的推广,为什么选择上海教育出版社来作为出版方,因为他们有兴趣做这样的大众普及工作。8月14日开幕的2019上海书展,专门给《中国金银币标准目录》开辟了一个专区,面对的都是对金银币一无所知的大众小白。这不仅是在做这部目录的推广,也在向大众播撒金银币金银币文化普及的种子。
《中国金银币标准目录》体现的是一种编排,一种思维模式,一种学术精神。以读者为尊,以市场为导向,以普及为责任,以学术精神为内核的一套金银币工具书,这就是三位顶级现代金银币专家汪洋、陈景林和林振宇不变的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