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宝塔下的美国人
2020-05-29 06:23:25 来源:
20世纪90年代中期,北京。
老日坛家具市场的商户们,偶尔在闲聊时会说起老赵收了个外国徒弟。是个从美国来北京读书的小姑娘。不过这也不算什么新鲜事儿。这条街上多的是外国人,大家好奇的是,老赵要怎么和这外国徒弟解释中国老祖宗们做出来的家具。
老赵的外国徒弟
赵小贝收了个徒弟。
他在愁,怎么和徒弟贝茜解释中国家具。
语言问题倒是其次——听着徒弟怪腔怪调的北京话,也蛮有意思。材料样式也不是问题,这些多看就自然知道。甚至这东西修了多少,材料年代对不对也是能教的,赝品的假总是有迹可循的,当然这也是教不完的,老家具生意越好,造假技术也就会更高明。更多靠得是经验和眼力。
但怎么看一件家具美不美,这实在是难解释。怎么美?气韵对了就是美的,可这气韵要怎么和外国人解释?
贝茜的爱丽丝仙境
贝茜并不知道师傅赵小贝的“忧愁”。
无论是6年前第一次来到中国的那次短暂旅行,还是如今已经在北京这块土地上生活了一段时间,贝茜依旧像漫游在仙境的爱丽丝,感叹这里的无限神奇。
琳琅满目的家具构成了她上学路上的风景,而在认识师傅赵小贝后,中国家具充满她生活的方方面面。
贝茜记得她收藏的第一件家具是个中药柜子。整个柜子上下没有一枚钉子,只见一行行一列列的抽屉,抽屉上写着她不认识的中药名字。当时的贝茜对这个新“玩具”有着无穷的兴趣,思索着许多年前,中国的医生们从这个柜子里拿出草药,而从这里拿出的药物又救治了多少人。她喜欢这些老家具们,喜欢它们见证的生活和历史。
贝茜喜欢听赵小贝“讲故事”。她从这些故事里理解中国家具。比如她喜欢18世纪时期的平遥家具。赵小贝会和她讲述两百年多前的平遥是什么样子,生活着什么样的人,而这些人,又怎样根据各自不同的需求来改造这些家具。家具背后的设计细节以及蕴含的文化,就通过这些故事传递给贝茜这个两百多年后的异乡人。
至于老赵的“忧愁”,和许多西方人一样,贝茜用欣赏雕塑的角度来看家具的线条。她或许不知道这些克制内敛的线条,背后蕴含的是怎样的文化,但能从西方的设计造型角度来欣赏这些家具们,她知道中国的家具曾经很大程度上影响西方的设计,她知道这些线条经历了上百年的岁月却依然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