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古人”到“描绘江南”
2020-01-10 09:05:18 来源:

钱松喦
钱松喦(1899-1985),江苏宜兴人,先后在苏州、无锡等地的中小学及无锡师范学校、无锡美术专科学校任教。1929年,《寿者相》《山水》参加在上海举行的第一次全国美术展览。1950年,当选无锡市第一届文联主席。1957年,由无锡师范学校调往江苏省国画院(筹备处)。1960年,任江苏省国画院副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江苏分会副主席。此后历任江苏省国画院院长、名誉院长,江苏省美术家协会主席等。
和同时代的许多出生于晚清、成长于民国的老画师一样,钱松嵒并没有进过艺术院校学习,尽管当时的新学已经兴起。从1907年(8岁)开始,他即随父亲钱绍起在江苏宜兴的杨巷镇的私塾就读,并对书法、绘画逐渐产生了兴趣,继而又临摹《芥子园画传》,并留心民间画师和民间艺术作品,经常徜徉在裱画店中。

无锡市人民政府授予钱松喦的奖状
锡山永峙
江南绘画传统底蕴深厚华滋,民国时期梁溪画坛石涛、石溪之风兴盛,钱松喦至无锡求学后深受熏陶,亦开始师法古人、追摹古意,刻苦研习“二石”。后参加“锡山书画社”与无锡美术专科学校任教,结识吴观岱、胡汀鹭、陈旧村等众多梁溪画坛名家,得到广泛关注与提携。
钱松嵒受教于书画家胡汀鹭,主要研习沈周、唐寅、石涛、石溪等人的画法,而胡汀鹭幼从锡邑画家朱逊甫学画花卉翎毛,在其师早亡后遂自学。初作花鸟,从张子祥、任伯年起步。钱松嵒随胡汀鹭学习的同时,还学习透视、色彩、解剖、光影等西画技法,反映了这一时期开始的西画教育的波及和影响。正是得益于家乡无锡浓厚书画文化氛围的孕育,为钱松喦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素材与深厚的艺术滋养,“锡山永峙我家乡”的桑梓情怀也永铭于钱氏之心。

清 石溪,《谷口白云》
石溪(1612-1673),法名髡残,字介丘,又号白秃、电住道人、壤残道者,晚署石道人,俗姓刘。“清初四僧”之一,湖南武陵人。石溪用笔繁密,纵横交错,沉酣苍劲,长于干笔皴擦。钱松喦曾自言“余少时爱摹石溪上人画”,其拙厚的颤笔正是得益于此,乃至毕生创作都蕴含石溪笔绪。此作品全幅章法稳妥,画风成熟,远山以干笔渴墨皴擦,笔法苍劲荒率,近景绘草木蓊郁、烟云氤氲,生动地传达出山川空灵茂密、浑厚华滋的情调。

清 石涛,《看杏诗意》
石涛(1642-1705),朱明宗室,法名原济,号大涤子、清湘老人、苦瓜和尚等,“清初四僧”之一。钱松喦深受石涛影响,早年临摹其作品“辄为汗流浃背”,并将石涛“笔墨当随时代”的画学思想贯穿终身。石涛善用“截取法”以特写之景展深邃之境,钱松喦常取法于此,所作山水构图式虽有别,而取势用意则同。这张看杏诗意图画面破除了传统山水画“三叠两段”的章法套路,远山近石构成一个整体,似乎仅仅为山林间截取的一个特写镜头,但却深远自现。通作用笔粗放恣肆,山石的皴法粗细兼施,点苔浓重,极具奔放之势。

明 王绂,《枯木竹石》
王绂(1362-1416),字孟端,号友石,又号九龙山人、青城山人,元末明初无锡著名文人书画家。以墨竹名天下,得文同、吴镇遗法,为明朝第一。此作绘几竹修竹从大石之后探出,竹枝远观几乎不分节,竹叶以浓墨绘成,水墨圆浑处有吴镇的苍润沉郁之气,而老笔、枯笔频用,又更增竹枝老而弥坚的蓬勃生气。通作意境高逸清标,尽显江南文人画之韵。
故园胜昔
随着新中国的成立,无锡大地万象肇新,江南经世致用的文化品格深深影响着钱松喦,其开始尝试用创新性的笔墨来深入家乡生活,开启了从旧式文人向为家乡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的道路转变。江南农家生活与市政工程等富有浓郁地域标志性的题材开始大量出现在钱松喦的作品中,这些恢弘的建设大军与山川景色真实地反映了无锡建国初期欣欣向荣新局面、新气象、新风貌的时代精神。

钱松喦,《开凿映山湖》
开凿映山湖工程是无锡地方大跃进时期重要的历史事件,该作远景选取了无锡典型的地域意象——锡山龙光塔,中景与近景则是热火朝天的劳动场景。全作借助三远法补充自然取景时的空间局限,使画面有明显的纵深空间感,又与传统山水画的平面感若即若离。

钱松喦,《运河工程》
开凿大运河亦是无锡近现代重大的市政工程建设,此作画面远景为锡惠二山,中部绘有绵延不绝的运河大堤和密集的人群、推车,随处飘动的红旗贯穿整幅画面的各个角落。通过对这一系列人物、红旗、桅杆等元素的平面铺陈,打破了传统绘画构图的宁静感,将“人定胜天”、愚公移山的开国气象表现无余。